优质强筋小麦(即面包、面条小麦)的栽培技术要求在保证强筋小麦品质物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强筋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品质的要求是保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温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容量高,出粉率高等等,每一项栽培技术措施都应该围绕达到上述品质指标和高产高效的要求来制定。
1 选用优质高效的小麦良种:小麦的品质性和产量特性是其遗传基因决定的,栽培措施对它的影响处于第二位,当然也是很重要的。要生产高质量的强筋小麦,首先要选用优质高产的强筋小麦品种。近几年来,我国主要产麦省已选育出一批优良强筋小麦品种(系),如8001—11,皖麦38、34、济南17等等。
2 耕作整地:耕作整地质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和幼苗的生长,精细耕作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性能,加速土壤热化,提高地力,扩大根系的吸心范围,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有利于优质高产。整地要求深耕深翻,加深耕层,打破犁地层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耕层土壤要疏松,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垄,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底墒充足耕后复平,保证灌水均匀,不冲不淤。
3 合理施肥: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充分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若施肥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不当,往往会导致育种不高产,因此,在肥料的使用上要经济合理、科学,才能发挥良种的作用,才能优质高产高效。
1.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养分完全,性质稳定,肥效长,经过微生物分解,有效养分释放出来,可源源不断供给小麦各个生育期吸收利用,使小麦稳健生长,改善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地力,改良土壤结构,使沙土变黏,黏土变喧,增强土壤蓄水保肥、防旱的作用。综合各地有机肥用量,一般公顷产7500千克以上条件下的优质高产麦田,需要每公顷施45000———75000千克或腐熟鸡粪15000千克。
另外,秸秆还田(包括小麦收获时高留茬)或种植绿肥也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小麦品质的有效措施。
2.化肥的施用: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数量的矿质养分。因此,随着产量的提高,除了增加有机肥以外,还必须补充适当的氮、磷、钾、锌、硫及一些必须的微量元素,才能保证小麦在整个生长期所需养分,而获得优质高产。
氮肥的施用:在一定条件下,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但氮肥的增产效果和对品质的改善效果与小麦播种前耕作层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有关。一般在低肥地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显著。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不很明显在接近最高产量的高肥地,氮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较小,而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改善加工品质作用较为明显。当然,施氮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往往不能增产反而减产,甚至导致小麦品质变劣。因此,在公顷产7500千克以上的地力条件下,要求每公顷施纯氮210—240千克,即可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效果。
关于氮肥基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一般要求底施占1/2,拔节期追施占1/2。
磷肥的施用:20世纪60年代以前氮肥用量少、产量水平低,磷肥的增产效果尚不明显,但随着氮肥用量和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大田氮、磷比例失调。磷肥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甚至超过氮肥的增产效果。另外,磷肥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磷含量有密切关系。土壤速效磷含量越低,施磷肥的增产效果越明显。但是,由于大量施磷在使产量提高的同时,容易导致小麦籽粒内氮素被稀释,从而间接地降低单位籽粒蛋白质含量。因此,在公顷产7500千克以上地力条件下,一般需要每公顷施P205105—150千克。磷肥的施用方法是将70%的磷肥于耕地前均匀撒施于地表面,然后翻入地下,3096的磷肥于耕后撒于垄头、耙平,利于苗期吸收,或作好畦后,用化肥耧串施于畦中。钾肥的施用:试验表明,棕壤土施钾有增产效果在褐土和潮土的部分高产区,在氮、磷配合的条件下,施钾肥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施钾肥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亦改善了小麦品质。土壤有效钾含量在100毫克/千克以下时,施钾肥对优质高产效果明显,超过100毫克/千克时,效果不太明显。一般在公顷产7500千克的地力条件下,每公顷需施20112.5千克,于耕地前撒施于地表面,耕地翻入地下。微肥的施用:小麦缺少微量元素,即使土壤中氮、磷、钾充足,也会生长不良,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据研究,土壤有效含硫量低于16毫克/千克时,小麦就有缺硫的可能性。土壤有效锌含量0.6毫克/千克为小麦缺锌临界指标。土壤易还原锰为100毫克/千克时,可作为缺锰的临界指标。土壤水溶性硼含量低于0.5毫克/千克时,施硼效果明显。土壤有效钼的临界指标为0.15—0.2毫克/千克。因此,在进行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时,根据土壤中各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一般在缺上述元素的土壤中,每公顷施硫酸锌15千克、硼砂7.5千克、硫酸锰15千克、钼酸铵7.5千克,可以做基肥或种肥或叶面追肥。缺硫的土壤,氮肥应选用硫酸铵,磷肥应选用过磷酸钙,在补充氮、磷的同时,也补充了硫素。
4 精细播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播种工作是获得小麦优质高产的基础。种好的标准应该是苗全、苗匀、苗齐、苗壮,为群体合理发展和优质高产打好基础。
1.适期播种:播种期是否适宜是能否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播种期过早,冬前积温高,麦苗容易徒长,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土壤养分、水分和植株养分过度消耗,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茁”,春性较强的品种在冬季还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生长积温不够,苗龄太小,形成晚茬弱苗,分蘖不足,根系不发达。早播与晚播会影响小麦品质。因此,要尽量适期播种。一般适宜播种期为日平均气温在18—14℃之间,0℃以上积温570—650℃。据此推算当地的适宜播种日期。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取高限,抗寒性一般的弱冬性品种取低限。
2.精量播种:每公顷基本苗要根据情况具体掌握。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公顷195万一225万基本苗为宜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公顷105万—150万基本苗为宜。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的,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按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计算公式如下:
每公顷播种量(千克)=每公顷计划苗数*千粒重(克)/1000/1000/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3.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不当易影响麦苗生长而导致减产。小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过深,不仅出苗率低,而且地中茎伸得过长,出苗过程中消耗种子中的大量营养物质,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难以形成足够的群体过浅,在种子发芽出苗过程中易失墒落干,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同时,分蘖节离地面过近,抗冻能力弱。因此,要求严格掌握播种深度为3—5厘米,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插,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种植规格: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种植规格一般应采用等行距成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23—26厘米。
5.种子处理:选用经过提纯复壮的质量高的并用种衣剂包种的良好种子。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没有种衣剂要采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35%甲基环硫磷,或76%的3911,或50%的辛硫磷,按种子量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可用20%的粉锈宁,或10%的羟锈宁或立克锈,均按种子量的0.15%—0.2%拌种同时防治病害和虫害时,可以选上述杀虫剂和杀菌剂各一种,按上述药量混合拌种,可达到病虫兼治的效果。
5)群体结构: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小麦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是改善光合性能的基础,也是优质高产的保证。不同品种的合理群体结构指标不同。目前在小麦生产上有两类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一类是分蘖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其群体结构指标是每公顷195万—225万基本苗,冬前每公顷总茎数为计划穗数2.3—2.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0倍,每公顷穗数450万—95万,每穗粒数45—47粒,千粒重48—52克,穗粒重2.3克左右另一类是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其群体结构指标是每公顷105万—50万基本苗,冬前每公顷总茎数为计划穗数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每公顷穗数675万一750万,每穗粒数33—5粒,千粒重45克左右,穗粒重1.5克以上。
5 田间管理
1.冬前管理
保证全苗: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苗全的关键环节:二是在出苗后补种的基础上,于3—4叶期再进行查苗,疏密补稀,补后踏实浇水三是在浇冬水前,再做一次疏密补稀工作,务必做到麦苗更加均匀。另外,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为保证苗全、苗壮打下良好基础。
深耘断根:深耘断根有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对植株地上部有先控后促的作用,可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促进养分吸收,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显著增产和改善品质。所以浇冬水前在总茎数充足或偏多的麦田,依据群体大小和长相,采取每行或隔行深耘,深度10厘米左右,耘后将土耧平、压实,接着浇冬水,防止透风冻害。
浇冬水:优质高产麦田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有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氮肥后移有利于改善籽粒品质和提高产量。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确保壮苗长。
2.春季(返青至挑旗)管理返青期精细划锄:返青期不追肥不浇水,要及早进行精细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麦苗稳健生长。
拔节期追肥浇水:优质高产麦田将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追肥浇水,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控制旗叶和倒二叶过长,形成小麦较紧凑型株型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的比重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及氮素向产品器官的运转,有利于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措施 .
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具体时间,还要根据品种地方水平和麦苗情况而灵活变化。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品种,或地力一般,群体略小的麦田,宜在拔节期稍前或拔节初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基部第一节间伸出地面1.5—2厘米)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品种,或地方水平高,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追肥量为每公顷120—135千克纯氮(总氮量的50%),每公顷浇水600米3。
浇挑旗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每公顷浇水600米3。此期,如果田间有脱肥趋势,可结合浇挑旗水,追施少量的氮肥,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品质。
3.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浇灌浆水:灌浆水对延缓小麦后期衰老,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一般应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浇灌浆水,以后不再浇水。
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从小麦拔节期开始,就应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的危害。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会大幅度降小麦千粒重,导致小麦粒品质变差,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叶面喷肥:在小麦孕穗桃旗期和灌浆初期喷施微肥、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肥料,能提高小麦后期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6 适期收获收获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收获过早,千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质差收获过晚,易折秆掉穗落粒,影响产量。优质高产麦田生育后期根系生活力强,叶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长,籽粒灌浆速率高值持续期也较长,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有机物质速率高、时间长。因此,要求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生产中千万要避免早收获。蜡熟末期小麦的长相为植株茎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在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的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麦秆还田。联合收割机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