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查询   办公系统   加入收藏
 
    技术服务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第三届国家品审会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
【 信息发布: 江苏高科种业     发布日期:2016/3/31    浏览:5614 次 】
 
 

关于第三届国家品审会第八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

 

 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现将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初审意见、各试点试验数据、汇总结果等予以公示(详见中国种业信息网www.seedchina.com.cn),公示期为60日(自2016年3月29日至2016年5月27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可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并提供书面说明材料,包括异议内容、异议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异议单位书面说明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通过邮政系统平信或EMS邮寄。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处杨洋(邮编:100125,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1号,电话:010-59193281,传真:010-59193142)。

附件:1.初审通过品种目录

           2.初审通过品种简介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3月28日

 

附件1

初审通过品种目录

(一)稻品种

序号

品种名称

品种来源

选育者

1

泸优华占

泸香078A×华占

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2

C两优华占

C815S×华占

湖南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

天优812

天丰华恢812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4

两优3917

HD9802S×R3917

湖北富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5

早丰优107

早丰A×T0107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6

煜两优22

华煜4127S×中早22

江西博大种业有限公司

7

中两优206

18S×R206

中国水稻研究所

8

两优27

HD9802S×R27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9

泸优257

98A×蜀恢257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10

5907

内香5A×川恢907

四川丰禾种业有限公司

11

德优4923

德香074A×R4923

中种集团、四川省水稻高粱所

12

龙优450

龙香4A×天龙恢1250

四川西科种业/绵阳天龙水稻研究所

13

6138

内香6A×绵恢138

四川国垠天府种业有限公司、绵阳市农科院

14

鹏两优713

S×R713

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5

旗优727

082174A×成恢727

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

Q628

Q6A×R28

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

17

G429

G98A×R429

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8

繁优609

繁源帮恢609

重庆帮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9

成丰优918

成丰天恢918

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

德优146

德香074A×绵恢146

四川绵阳市农科院、四川省水稻高粱所

21

5768

内香5A×绵恢768

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22

晶两优华占

4155S×华占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23

禾两优348

1S×R348

重庆市为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

24

泸优727

6A×成恢727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25

文优198

文香28A×兴恢198

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云南隆瑞种业有限公司

26

创两优4418

5S×4418

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

27

富两优919

1S×R919

安徽省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8

荃优丝苗

9311A×五山丝苗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29

建两优117

常恢117

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30

深两优136

08S×R136

湖南大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1

两优671

6102S×R071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

32

两优820

Y8-2S×RH20

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瑞丰种业

33

广两优2388

广占63-4S×2388

长沙利诚种业有限公司

34

鹏两优332

S×R332

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35

和两优332

620S×R332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6

徽两优001

1892S×R001

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

37

隆两优1141

638S×R1141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8

深两优1

08S×湘恢012

湖南民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9

广两优7217

广占63S×中恢7217

中国水稻研究所

40

惠两优7408

34S×R7408

武汉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41

吉优353

吉丰A×R353

南昌市德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42

深优9577

95A×R6377

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

43

永丰优9802

永丰粤恢9802

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44

Y两优900

Y58S×R900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45

隆两优华占

隆科638S×华占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水稻研究所

46

荣优华占

荣丰A×华占

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47

金粳667

津稻1007/津原47

江苏省金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泰种业有限公司

48

圣稻18

圣稻14/06134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49

津稻565

津稻5/津稻263

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50

208

1128/1101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51

粮粳10

新稻6/06-425//选珍

新疆九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52

天隆优619

L6A×R19

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53

松辽838

M26/秋田小町

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

54

晶两优1212

4155S×R1212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5

晶两优华占

4155S×华占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56

隆两优534

隆科638S×R534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57

隆两优黄莉占

隆科638S×黄莉占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8

晶两优534

4155S×R534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9

隆两优1206

隆科638S×R1206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0

隆两优1146

隆科638S×华恢1146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1

晶两优1377

4155S×R1377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2

晶两优534

4155S×R534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3

隆两优1988

隆科638S×R1988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4

隆两优3189

隆科638S×R3189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5

隆两优3463

隆科638S×R3463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6

隆两优149

隆科638S×R149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7

隆两优1319

隆科638S×R1319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8

隆优4945

634A×R4945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玉米品种

序号

品种名称

品种来源

育种者

1

陕单609

91227×昌7-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延科288

莫改42×黄改6334

延安延丰种业有限公司、赵汉福

3

华美2

NP01283×NP01200

恒基利马格兰种业有限公司

4

甜糯182

140×1h3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5

佳彩甜糯

123×糯128

万全县万佳种业有限公司

6

鲜玉糯5

J25-1×B3078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7

珠玉糯1

珠选N208×珠选NC06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8

万糯2000

W67×W68

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9

农科玉368

京糯6×D664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0

金糯102

N355-w×TN2055

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11

桂甜糯525

YL611×WT179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2

苏科糯10

JSW1166×wx00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13

美玉9

922×980nct

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14

金冠218

62×甜601

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四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5

石甜玉1

TF01 × TF02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16

ND488

S3268×NV19

中国农业大学

17

郑甜66

66T195×66T205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18

粤甜22

鲜美-1×TZ-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

仲鲜甜3

T49-3×YDT-5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物研究所

20

金谷103

金爆10×金爆14

沈阳金色谷特种玉米有限公司

21

沈爆5

沈爆D7×沈爆D14

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

22

佳蝶117

特爆11×特爆7

沈阳特亦佳玉米科技有限公司

23

申科爆1

SPL01×SPL0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

24

沈爆8

沈爆Q5×沈爆D7

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

25

隆平208

L238×L72-6

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26

农华106

8TA60×S121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7

京科甜533

T68×T520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28

垦沃6

KW9F619 × KW6F576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9

富尔931

H07×Y74

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

30

大民3301

L273×自K10

大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31

屯玉556

10WY22×T5320

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32

东单1331

XC2327×XB1621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33

德单1002

AA24×BB01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34

秋乐126

JN712×JN717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棉花品种

序号

品种名称

品种来源

育种者

1

银兴棉28

BR98-2变异株系选

山东银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

硕丰棉1

鲁棉研16号选系SB106×(1901410511的混合花粉)系选

保定硕丰农产股份有限公司

3

中棉所100

SGK9409×库车-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4

瑞棉1

SGK321变异株系选

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5

瑞杂818

08-939×04-4.072

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6

锦科707

sGK394×锦科04-8F1×棉乡368

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7

宁棉2

H128/石远321系选

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8

国欣棉16

SGK3×TF-1

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9

Z1112

5051×97-185

新疆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新疆锦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

新石K18

自育品系994×822×97-185F1

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

11

J206-5

49×(新陆中36×668)F1

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2

创棉501

豫棉2067×129的杂交后代

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

(四)大豆品种

序号

品种名称

品种来源

育种者

1

合农95

绥农14×黑河3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2

垦农23

红丰10/垦农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3

垦豆39

垦丰9/垦农5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4

吉农45

吉育47/加拿大4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5

吉育206

公交96206-11× 公交94166-5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6

合农97

合交0264×黑农4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7

辽豆32

Motto×2105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8

吉农44

CN05-9×CN05-18

吉林农业大学

9

阜豆15

91-413×阜豆9

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10

圣豆5

7792 /4*8480-2

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11

潍豆10

G20/潍豆6

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12

泉豆5

泉系 253-1×泉系97A27-2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3

华夏10

华夏1×华春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初审通过品种简介

(一)稻

品种名称:泸优华占

申请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泸香078A×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6.3天,比对照天优9983.8天。株高105.9厘米,穗长23.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3.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14.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4%,长宽比3.1,垩白粒率13%,垩白度2.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4%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9.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03.0千克,比天优998增产3.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7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1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 1.华南作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或16.7厘米×26.6厘米,双本栽插,亩基本苗8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达到16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5.重点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福建南部,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C两优华占

申请者:湖南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C815S×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3.3天,比对照天优9980.8天。株高101.4厘米,穗长22.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64.1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3.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93.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高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8%,长宽比3.1,垩白粒率18%,垩白度2.9%,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2.8%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8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7.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15.0千克,比天优998增产5.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4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7%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0千克,比天优998增产12.8%

栽培技术要点: 1.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培育壮秧。2.插秧时田间保持薄水1.52厘米,插秧后田间灌水34厘米。在对秧田施好送嫁肥的基础上,基肥亩施普钙30千克、氯化钾7.5千克、碳铵25千克,有条件的地方要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10001500千克,亩施尿素56千克作促蘖肥;插后1215天,亩施尿素7.5千克左右、氯化钾7.510千克,或复合肥12.515千克作壮蘖肥。3.防治病虫害。积极做好稻瘟病(叶瘟)、稻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福建南部,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天优812

申请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育种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天丰A×华恢81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24.9天,比对照天优9982.4天。株高106.9厘米,穗长22.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每穗总粒数159.3粒,结实率84.2%,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93.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2.4%,长宽比3.2,垩白粒率50%,垩白度9.3%,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7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6.1%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05.8千克,比天优998增产4.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天优998增产5.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4千克,比天优998增产13.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一般2月中下旬播种,秧田亩用种量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52千克。2.适龄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0天左右,插植规格以20厘米×20厘米为宜,每丛插2粒谷。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每亩需纯氮12千克,氮、磷、钾比例1:0.65:1。基肥和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80%,穗粒肥占20%。掌握前期浅水促蘖,够苗烤田,水层孕穗杨花,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4、病虫防治。浸种时坚持强氯精消毒。重点做好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两优3917

申请者:湖北富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北富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D9802S×R39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2.6天,与对照中早35相同。株高90.3厘米,穗长19.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9万穗,每穗总粒数125.0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95.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高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8%,垩白度3.3%,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3千克,比对照中早35增产4.3%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496.7千克,比中早35增产3.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5千克,比中早35增产4.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5千克,比中早35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325日~45日播种,播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秧田播量不超过12千克/亩,采用农用薄膜保温育秧,苗田与大田比为1682.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插植规格13.3厘米×20厘米,亩插2.5万穴,每穴2粒谷苗,基本苗不低于10/亩。3.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0千克,氮、磷、钾用量比例为10.60.8,重施底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增施多效锌肥,早施分蘖肥,因苗酌情少量施用孕穗保花肥。本田水分管理前期要做到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后期要有水孕穗,湿润灌浆,不要断水过早。4.及时防病、治虫、除草,重点注意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螟虫等的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南部、湖北南部的双季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早丰优107

申请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早丰A×T010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6天,比对照陆两优9960.2天。株高91.9厘米,穗长19.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2.0万穗,每穗总粒数127.7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2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9%,长宽比2.7,垩白粒率43%,垩白度4.6%,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3千克,比对照陆两优996增产7.9%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07.1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4.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2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6.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6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 1.催芽播种,浸种前晒种12次,用强氯精浸种;2.适时移栽,早稻叶龄3.54叶,秧龄控制2328天,基本苗89万;3.田间管理,秧田追肥二叶一心施尿素2.5千克/亩,氯化钾2.5千克/亩;三叶一心施尿素5千克/亩,氯化钾5千克/亩;送嫁肥施尿素4千克/亩,氯化钾4千克/亩。分蘖期施尿素57千克、氯化钾46千克;孕穗期施尿素57千克、氯化钾34千克;抽穗期施磷酸二氢钾0.2千克加尿素0.5千克兑水50千克喷施。4.病虫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及时防治螟虫、稻飞虱,混合用药保穗;在预报的防治适期内,按防治指标,选用高效、低毒、对路农药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煜两优22

申请者:江西博大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博大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华煜4127S×中早2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0天,比对照陆两优9960.4天。株高86.5厘米,穗长19.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4万穗,每穗总粒数129.1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5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6%,长宽比2.9,垩白粒率73%,垩白度9.8%,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6千克,比对照陆两优996增产7.8%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06.8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4.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7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6.3%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2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2.6%

栽培技术要点:1.旱育秧322日左右播种,水育秧328日左右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2千克,每亩大田用种量22.5千克。2.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旱育小苗3.54.0叶移栽,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插植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蔸插23粒谷秧。3.施肥水平中等,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方法。中等肥力稻田,每亩施肥量为纯氮1011千克、五氧化二磷 5 千克、氧化钾 6.5千克。分蘖期干湿相间,够苗及时晒田,后期以润为主,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4.浸种时坚持强氯精消毒。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中两优206

申请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S×R20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2天,比对照陆两优9962.3天。株高82.1厘米,穗长18.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每穗总粒数126.8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85.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2.4%,长宽比2.5,垩白粒率53%,垩白度9.3%,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2千克,比对照陆两优996增产7.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01.9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3.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6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5.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3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3月底~4月初播种,旱育秧宜适当早播,秧田每亩播种量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2千克,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一般旱育小苗3.14.0叶抛栽,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叶移栽。栽插密度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穴,每亩基本苗810万苗。3.中等肥力土壤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67千克。施肥方法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28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切忌落水过早。4.重点防治稻瘟病、及时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两优27

申请者: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D9802S×R2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8天,比对照陆两优9961.7天。株高90.3厘米,穗长19.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4万穗,每穗总粒数122.6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5.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86.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高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9%,长宽比3.3,垩白粒率28%,垩白度3.1%,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0千克,比对照陆两优996增产1.4%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484.8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0.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0.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7千克,比陆两优996增产1.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一般3月下旬播种,薄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2.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2.0千克,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消毒,施足底肥,培育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度。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23粒谷苗,保证基本苗不低于10万。3.科学管理肥水。本田每亩总用肥量以10千克纯氮为基准,按氮:氧化磷:氧化钾=10.5:1配比施用。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酌施孕穗保花肥。本田水分管理前期要做到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中后期做到有水孕穗,活水扬花,湿润灌浆,后期勤灌跑马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注意防治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5.及时收获,防止穗萌。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

品种名称:泸优257

申请者: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育种者: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品种来源:98A×蜀恢25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5.9天,比对照Ⅱ优8380.3天。株高115.5厘米,穗长25.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0万穗,每穗总粒数198.2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33.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2.8,垩白粒率37%,垩白度6.0%,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6%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7%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14.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40天,合理密植,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重底早追,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 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5907

申请者:四川丰禾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四川丰禾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内香5A×川恢90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0天,比对照Ⅱ优8381.6天。株高112.5厘米,穗长25.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2万穗,每穗总粒数173.6粒,结实率81.7%,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8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5%,长宽比3.1,垩白粒率32%,垩白度5.0%,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04.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3%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晒种,清水洗种,药剂浸种。2.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3.秧龄40天左右,穴栽2粒谷苗、亩栽1.01.5万穴、基本苗68万。4.重底早追,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搭配做底肥,其中氮肥底肥占60%、分蘖肥30%、穗粒肥10%5.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勿断水过早。6.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德优4923

申请者:中种集团、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育种者:中种集团、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品种来源:德香074A×R4923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9天,比对照Ⅱ优8381.3天。株高120.1厘米,穗长25.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4万穗,每穗总粒数182.7粒,结实率76.7%,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35.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长宽比2.9,垩白粒率16%,垩白度1.8%,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8%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97.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按当地正常播期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0.70.8千克, 秧龄35天以内。2.人工栽插行距30厘米,穴距16.7厘米~20.0厘米移栽,栽插密度为1.111.33万穴/亩;机插秧行距30厘米,穴距13.3厘米~16.7厘米,栽插密度以1.31.6万穴/亩为宜。3.每亩施肥纯氮1011千克/亩,有效磷45千克/亩,有效钾68千克/亩。为预防倒伏,纯氮不宜超过12千克/亩。磷、钾肥全部用作基肥,氮肥以基蘖肥为主,可视苗情追施穗肥,穗肥比例不宜超过总氮的10%。移栽后浅水灌溉,促进分蘖和生长。坚持浅、湿、干间歇灌溉,尽快形成高产群体。4.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加强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5.该品种结实率偏低,注意抽穗扬花期异常温度的影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龙香450 建议命名:龙优450

申请者:四川西科种业公司、绵阳天龙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四川西科种业公司、绵阳天龙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香4A×天龙恢1250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5天,比对照Ⅱ优8380.9天。株高120.2厘米,穗长26.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3.8万穗,每穗总粒数202.4粒,结实率74.1%,千粒重32.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84.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1%,长宽比2.6,垩白粒率63%,垩白度10.9%,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2.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9.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早播,培育壮秧;用种量0.751.0千克/亩,亩播种量7千克/亩。2.适时移栽,秧龄3040天;亩栽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基本苗68/亩。3.重底早追,科学施肥,底肥与追肥比例为7:3,氮、磷、钾配合使用,比例为1:0.5:0.84.浅水勤灌,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薄水促蘖。栽后2025天左右时视苗情逐步晒田控苗,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湿湿,直到黄熟。5.综合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蓟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6.适时收割,确保优质高产。7.该品种结实率低,注意抽穗扬花期异常温度的影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内香6A/绵恢138 建议命名:内6138

申请者:四川国垠天府种业有限公司、四川绵阳市农科院

育种者:四川国垠天府种业有限公司、四川绵阳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内香6A×绵恢13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1天,比对照Ⅱ优8381.5天。株高107.8厘米,穗长26.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每穗总粒数186.5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52.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8%,长宽比3.1,垩白粒率26%,垩白度2.6%,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1.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9.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使移栽时带3个以上分蘖。2.适龄多插,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45天以内为宜,亩栽1.2万穴以上,每穴插23粒谷苗。3.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一般亩施尿素2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40千克,钾肥15千克,氮肥以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3:1的比例施用,磷肥全作底肥,钾肥分底肥和穗肥两次施用。4.返青期深水护苗,分蘖期浅水勤灌,够苗后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鹏两优713

申请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R71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2天,比对照Ⅱ优8380.6天。株高117.1厘米,穗长24.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0万穗,每穗总粒数208.3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33.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7%,垩白度3.1%,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7%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08.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7%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育秧移栽亩用种量1.0千克,机插秧亩用种量1.251.5千克。2.秧龄期35天以内,移栽每穴插两粒谷苗,大田亩栽1.11.3万穴、基本苗810万、有效穗1719万。3.该品种喜肥、耐肥,多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高含量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配合施用,穗粒肥看苗情适施或不施。4.寸水移栽深水返青,平水发根促蘖、够苗晒田控蘖、浅水孕穗扬花、干湿交替壮籽,抽穗至灌浆期不宜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旗优727

申请者: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82174A×成恢72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0天,比对照Ⅱ优8381.6天。株高113.8厘米,穗长24.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2万穗,每穗总粒数177.8粒,结实率85.8%,千粒重30.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04.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3.1,垩白粒率37%,垩白度6.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04.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天,亩栽插1.5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3.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Q628

申请者: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Q6A×R2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7天,比对照Ⅱ优8381.1天。株高112.1厘米,穗长25.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7万穗,每穗总粒数228.4粒,结实率79.4%,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54.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7%,长宽比3.2,垩白粒率37%,垩白度8.3%,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3.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1%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1.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5天,亩栽插1.5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3.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G429

申请者: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G98A×R42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3.9天,比对照Ⅱ优8382.0天。株高110.7厘米,穗长25.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3.6万穗,每穗总粒数193.6粒,结实率80.2%,千粒重31.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63.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5级;抽穗期耐热性较弱;中感稻瘟病,中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4%,长宽比2.9,垩白粒率62%,垩白度9.6%,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12.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6.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9%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种植习惯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40天,亩栽插1.2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3.多施有机肥,适施配方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繁优609

申请者:重庆帮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重庆帮豪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繁源A×帮恢609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0.5天,比对照Ⅱ优8385.4天。株高111.0厘米,穗长25.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5万穗,每穗总粒数192.8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8.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34.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4%,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4.2%,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05.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8.3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天左右,丛插2粒谷秧、基本苗8万左右。3.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比均衡,亩施纯氮12.0 kg,氮::钾为2:1:2,采取重前、稳中、补后的施肥方式。4.薄水促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后期干湿交替,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成丰优918

申请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成丰A×天恢91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4.0天,比对照Ⅱ优8381.4天。株高118.7厘米,穗长26.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3.5万穗,每穗总粒数193.4粒,结实率78.7%,千粒重33.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03.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4%,长宽比2.6,垩白粒率73%,垩白度11.4%,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0%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30.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9.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南方一季稻区与Ⅱ优838同期播种,秧龄3040天。2.合理密植:亩插 11.5万穴,双本栽插。3.施肥要点: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返青后亩追施尿素3千克,抽穗前35天用尿素3千克、钾肥5千克追施孕穗肥;抽穗前7天亩施尿素2千克作穗粒肥。4、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报,及时、有效地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危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德优146

申请者:四川绵阳市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育种者:四川绵阳市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品种来源:德香074A×绵恢14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4天,比对照Ⅱ优8383.1天。株高119.0厘米,穗长26.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3万穗,每穗总粒数191.1粒,结实率78.8%,千粒重31.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54.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2.7,垩白粒率28%,垩白度4.1%,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7.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培育多蘖壮秧,使移栽时带3个以上分蘖。2.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40天为宜,亩栽1.2万穴以上,每穴插23粒谷苗。3. 科学施肥,重底早追,看苗补施穗粒肥。一般亩施纯氮10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4.前期浅水灌溉,够苗后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5768

申请者: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育种者: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绵恢76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2.6天,比对照Ⅱ优8382.8天。株高111.3厘米,穗长24.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3万穗,每穗总粒数174.8粒,结实率85.4%,千粒重30.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25.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5%,长宽比2.9,垩白粒率44%,垩白度7.4%,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7%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7.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7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适时移栽,秧龄3040天,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基本苗68/亩。3.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晶两优华占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4155S×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6天,比对照Ⅱ优8382.2天。株高106.9厘米,穗长24.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每穗总粒数195.0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93.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表现为敏感;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4%,长宽比3.0,垩白粒率16%,垩白度2.5%,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1%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2.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2.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3%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8.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7%

栽培技术要点: 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大田亩用种量1.0千克,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水育秧秧龄304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亩栽1.25万穴,每穴插2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需肥水平中等,采取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够苗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忌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2.坚持强氯精浸种。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禾两优348

申请者:重庆市为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

育种者:重庆市为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S×R34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3.6天,比对照Ⅱ优8381.8天。株高109.1厘米,穗长25.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每穗总粒数189.8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4.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56.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表现为敏感;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8%,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4.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09.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7.2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清明至谷雨节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1012千克,大田用种量11.5千克。2.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一般栽插叶龄为7叶,秧龄控制在3035天左右,栽插密度20厘米~26.7厘米为佳,每窝插2粒谷,每亩栽插足1.21.5万。3.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适施配方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4.加强肥水管理。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忌断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泸优727

申请者: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育种者: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品种来源:06A×成恢72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6天,比对照Ⅱ优8381.9天。株高111.6厘米,穗长24.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3万穗,每穗总粒数186.6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9.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93.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表现为敏感;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6%,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5.6%,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2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2%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0.8千克,比Ⅱ优838增产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3.0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多蘖壮秧:本田亩用种量11.20千克。2.适时早栽,合理密植:秧龄3540天,亩插11.5万穴,每穴23粒谷,亩基本苗56万。3. 施肥原则:科学配方施肥,重底早追,氮、磷、钾配合施用,科学管水;提倡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或有机肥。4. 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文优198

申请者: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云南隆瑞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云南隆瑞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文香28A×兴恢1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2.2天,比对照Ⅱ优8383.5天。株高114.2厘米,穗长26.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4万穗,每穗总粒数197.5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34.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1%,长宽比2.8,垩白粒率50%,垩白度10.0%,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9.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12.9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6.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6.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1千克,比Ⅱ优838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采取旱育稀植,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11心时喷施多菌灵防治立枯病;3叶期左右视秧苗长势情况施促蘖肥;移栽前57天施送嫁肥。2.适时移栽:秧龄3540天移栽。3.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为每亩1.8万至2.5万丛,每丛12苗,做到薄水浅插匀栽。4.科学肥水管理:前期重施底肥,后期看苗轻施穗肥。大田前期浅水返青促分蘖,适度晒田控苗,后期浅水抽穗灌浆,乳熟时湿润灌溉,成熟前4天断水。5.适时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预报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灌浆后注意防鼠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和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创两优4418

申请者: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5S×441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0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6天。株高116.9厘米,穗长23.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每穗总粒数213.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2.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7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8%,长宽比3.2,垩白粒率16%,垩白度2.6%,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2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7%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15.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8.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7.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量0.751.0千克,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培育稀播壮秧。2.秧龄2528天,移栽株行距20厘米×26.7厘米,每穴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9万。3.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每亩施肥量折纯氮1415千克,氮、氧化磷、氧化钾比例为1:0.5:0.8。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干湿交替,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收割前一周断水。4.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富两优919

申请者:安徽省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省蓝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S×R91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7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1天。株高130.4厘米,穗长27.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5万穗,每穗总粒数196.8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26.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9%,垩白度2.9%,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0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2%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14.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0.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底5月初播种,秧龄2530天。2.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亩栽1.5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3. 以基肥为主,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亩施粒肥尿素35千克。4.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烤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周断水。5.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荃优丝苗

申请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311A×五山丝苗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3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9天。株高119.6厘米,穗长25.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每穗总粒数190.5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13.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长宽比3.2,垩白粒率21%,垩白度3.0%,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5.0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35.6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5.3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1.3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为4月底5月初,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0千克/亩以内。2.秧龄以2530天为宜,栽插密度1.5万穴/亩左右,每穴栽12粒种子苗。3.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磷、钾配合使用。大田亩施45%复合肥30千克、尿素1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化学除草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促分蘖,拔节初期施45%复合肥15千克,壮秆大穗。4.浅水栽秧,寸水保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干湿壮籽,湿润养根,后期忌断水过早。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报适时防治病虫,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注意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5.适时收获。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建两优117

申请者: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S×常恢1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8.0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0.8天。株高118.9厘米,穗长26.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每穗总粒数179.9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5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5%,长宽比3.1,垩白粒率29%,垩白度4.6%,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8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1%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0.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8.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培育壮秧。秧龄30天左右,宽行窄株栽插,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8万左右。2.多施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配合施用;穗粒肥看苗情适施或不施。3.灌水采用深水活蔸,浅水分蘖,亩总苗数达到16万穗时,及时晒田,有水壮苞抽穗,后期干干湿湿,不脱水过早。4.浸种时坚持强氯精消毒,及时防治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深两优136

申请者:湖南大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大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8S×R13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8.5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3天。株高111.0厘米,穗长24.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每穗总粒数191.0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3.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95.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3%,垩白度2.7%,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8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7%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34.6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2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3.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30天以内,栽插规格16.7厘米×26.7厘米或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 每亩插基本苗68万。3.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按氮:磷:钾=1:0.5:1配合施用。4.浅水栽秧,深水活蔸,薄水分蘖,够苗及时落水晒田,寸水抽穗扬花,干湿交替灌浆结实,收获前57天断水。5.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特别注意稻瘟病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两优671

申请者: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

育种者: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

品种来源:6102S×R071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7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2天。株高118.3厘米,穗长24.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1万穗,每穗总粒数198.7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76.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8%,长宽比3.1,垩白粒率12%,垩白度1.3%,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4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8%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4.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2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4.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秧龄3035天,亩播种量1015千克,两叶一心期亩施45千克尿素作断奶肥,四叶一心期再补施45千克尿素作平衡肥。2.大田栽插密度13.3厘米×23.3厘米或13.3厘米×26.7厘米,每穴12粒种子苗。3.大田亩施纯氮15千克。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湿润促分蘖,亩茎蘖苗数达16万时烤田,做到早够早烤田,且以轻烤为主,分次烤。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重点防治稻瘟病,及时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两优820

申请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瑞丰种业

育种者: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瑞丰种业

品种来源:Y8-2S×RH20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1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8天。株高117.5厘米,穗长25.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每穗总粒数180.0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94.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3.3,垩白粒率30%,垩白度4.6%,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4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0.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1.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0.75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亩基本苗810万。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45%复合肥3540千克、碳铵20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达到18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5.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广两优2388

申请者:长沙利诚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长沙利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占63-4S×238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8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1.1天。株高122.9厘米,穗长24.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4万穗,每穗总粒数201.8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54.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3.2,垩白粒率15%,垩白度1.9%,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1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0.2%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98.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6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1.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2.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2530天,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施足基肥,一般亩施复合肥30千克;注意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看苗补施穗粒肥,抽穗后灌浆期叶面喷施壮籽肥。4.移栽后寸水返青活蔸,薄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有水孕穗抽穗,干干湿湿灌浆壮籽,收割前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5.重点防治稻飞虱,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鹏两优332

申请者: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R33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2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1天。株高129.9厘米,穗长26.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每穗总粒数207.4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5.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53.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5%,长宽比3.4,垩白粒率16%,垩白度2.4%,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6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9%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42.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8.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3.6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0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早施分蘖肥,适时晒田控苗,干湿壮籽,湿润养根,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和褐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和两优332

申请者: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兆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20S×R33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0.2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1天。株高115.5厘米,穗长26.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每穗总粒数187.3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4.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32.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3.3,垩白粒率15%,垩白度2.2%,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5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0%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5.2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4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1.6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2.秧龄28天左右或秧苗56叶移栽,栽插株行距20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亩施45%复合肥40千克,插秧后57天结合除草剂亩追施尿素10千克,幼穗分化34期亩追施复合肥57.5千克、齐穗后看苗补施粒肥。4.前期浅水促分蘖,够苗及时落水晒田,有水孕穗,湿润灌浆,后期不要断水过早。5.播种前强氯精浸种,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徽两优001

申请者: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安徽理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892S×R001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0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1.6天。株高117.4厘米,穗长24.3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每穗总粒数175.9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7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1%,垩白度3.9%,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3%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1.4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50.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8.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4.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上旬播种,稀播匀播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12千克以内。2.秧龄不超过30天,亩栽插密度1.51.8万穴,亩基本苗56万。3.重施基肥,早追施分蘖肥,后期酌情施肥,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基肥占6070%、分蘖肥占30%,合理配施磷钾肥。4.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控苗,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注意防治稻曲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1141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38S×R1141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8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2天。株高130.9厘米,穗长25.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2万穗,每穗总粒数188.0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75.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长宽比3.0,垩白粒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9%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1%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34.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秧田亩用种量8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2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分蘖壮秧。2.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栽插株行距23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基肥为主,前期适量增施氮肥,中后期严控氮肥用量。一般亩施纯氮13千克左右,具体可根据稻田肥力情况增加或减少施用量,氮磷钾肥比例以1:0.5:0.8为宜。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及时排水晒田。4.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及时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深两优1

申请者:湖南民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湖南民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8S×湘恢01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1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5天。株高116.9厘米,穗长25.8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每穗总粒数169.7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03.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8%,长宽比3.2,垩白粒率13%,垩白度1.2%,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4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9%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31.7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8.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秧田亩用种量8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0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秧龄2530天,栽插规格23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基肥足、蘖肥速、穗肥饱,亩施纯氮13千克左右,具体可根据肥力情况增加或减少施用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切忌后期施氮。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寸水抽穗扬花,后期干干湿湿养根护叶,收获前57天断水,忌脱水过早。4.浸种时强氯精消毒。重点防治稻飞虱,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广两优7217

申请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占63S×中恢72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7.1天,比对照五优3081.2天。株高107.5厘米,穗长23.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9.2万穗,每穗总粒数142.7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15.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8%,长宽比3.3,垩白粒率26%,垩白度2.4%,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2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4.0%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02.3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2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1. 61520日左右播种,秧田播种量每亩710千克,大田用种量每亩1.52千克,播种时要求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025天内,抛秧秧龄控制在1015天内。中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前期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注重氮、磷、钾肥合理配比,适当加大钾肥施用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亩施用45%的水稻专用肥30千克作基肥,移栽后56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10千克,氯化钾510千克。干湿交替以促进分蘖,及时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田间保持有水,干湿交替壮籽,后期不要断水过早,以防后期倒伏。4.重点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惠两优7408

申请者:武汉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武汉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34S×R740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7.6天,比对照五优3080.7天。株高110.2厘米,穗长22.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3万穗,每穗总粒数167.2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2.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53.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3.4,垩白粒率15%,垩白度2.3%,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5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3%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99.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1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3%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3千克,比五优30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左右,适当稀播,适施秧田肥,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行株距16.7厘米×16.7厘米~20厘米。3.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配施、钾肥,早施追肥,一般每亩施复合肥1520千克作底肥、尿素1015千克与钾肥510千克混合作追肥,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后期忌断水过早,应实行间隙灌溉或湿润灌溉,利于籽粒灌浆饱满。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吉优353

申请者:南昌市德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南昌市德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吉丰A×R353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1天,比对照五优3080.3天。株高102.2厘米,穗长20.6厘米,每亩有效穗21.6万穗,每穗总粒数143.1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12.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7%,长宽比3.2,垩白粒率20%,垩白度3.0%,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7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0 %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11.3千克,比五优308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5千克,比五优308增产5.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8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确保安全齐穗。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025天,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促蘖,中氮重钾,亩施纯氮13千克,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0.6:1.01.2;够苗后及时晒田,干湿壮籽,湿润养根,后期不要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深优9577

申请者: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5A×R637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6.6天,比对照五优3081.8天。株高105.9厘米,穗长21.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0.9万穗,每穗总粒数146.9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5.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43.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3%,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2.8%,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6%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99.1千克,比五优308增产3.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8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6.9千克,比五优308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秧:适时早播确保安全齐穗。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千克。2.移栽:秧龄2025天,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基肥足,蘖肥速,中氮重钾,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0.50.6:1.11.2适时晒田控苗,湿润养根,干湿壮籽,后期不宜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永丰优9802

申请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永丰A×粤恢9802

特征特性: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4.9天,比对照博优9983.0天。株高104.6厘米,穗长24.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每穗总粒数157.4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4.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53.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0%,长宽比3.4,垩白粒率11%,垩白度0.9%,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6%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8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0.0%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06.8千克,比博优998增产6.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3千克,比博优998增产8.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6千克,比博优99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7月上旬至中旬播种,秧龄18天左右。2.适当密植,插足基本苗,插秧每亩插1.6万穴左右,每穴插23粒谷苗。3.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纯氮1015千克,采用重底早追的原则进行,氮磷钾比例10.60.84.浅水促分蘖,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抽穗期保持浅水,灌浆期保持田间湿润,忌断水过早。5.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6.成熟时要及时收获防止掉粒。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海南、广东中南及西南平原稻作区、广西桂南稻作区、福建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Y两优900

申请者: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育种者: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Y58S×R900

特征特性: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4.0天,比对照博优9982.1天。株高106.9厘米,穗长25.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4.3万穗,每穗总粒数205.0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5.96.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3%,长宽比3.0,垩白粒率11%,垩白度1.9%,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7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1%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10.1千克,比博优99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9千克,比博优998增产6.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6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0.6%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结实率欠稳定,应适时早播,一般6月底7月初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1.25千克。2.秧龄控制在22天以内,栽插株行距16.7×26.7厘米,亩栽插1.5万穴左右,每穴插2粒谷苗,保证亩基本苗56万。3.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在幼穗分化3期追施穗肥,促进大穗多粒夺高产;每亩总纯氮量1214千克,氮、磷、钾比例1:0.6:1.1,基蘖肥、穗肥比例6:4为宜。4.深水返青,浅水分蘖,亩苗数达16万左右及时排水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等迁飞性昆虫,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可在分蘖盛期、抽穗前三天、齐穗期分别喷施75%三环唑、40%富士一号等;并结合当地农业部门发布的病虫预报信息,综合抓好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病等防治工作。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海南、广东中南及西南平原稻作区、广西桂南稻作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并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品种名称:隆两优华占(区试代号:H638S/华占)

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隆科638S×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9.3天,比对照Ⅱ优2641.5天。株高110.6厘米,穗长24.1厘米,亩有效穗数18.0万穗,穗粒数179.7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1.42.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长宽比3.2,垩白粒率16%,垩白度4.1%,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06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5.98%,比组平均增产4.43%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87.70千克,比Ⅱ优264增产7.20%,比组平均增产4.0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38千克,比Ⅱ优264增产6.59%,增产点比例90.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27.41千克,比Ⅱ优264增产5.7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稀播培育壮秧。2.秧苗叶龄5.5叶左右移栽, 秧龄期3035天;亩栽1.21.5万穴,每蔸插2-3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上,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前期浅水管理,后期不能断水过早,间隙灌溉湿润管理到成熟。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荣优华占

申请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荣丰A×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2.6天,比对照Ⅱ优2645.2天。株高105.1厘米,穗长23.7厘米,亩有效穗数17.0万穗,穗粒数182.2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抗稻瘟病。耐冷性中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9%,垩白度8.7%,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

产量表现: 2013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95千克,比对照Ⅱ优264增产4.30%,比组平均增产2.78%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587.07千克,比Ⅱ优264增产7.08%,比组平均增产3.9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01千克,比Ⅱ优264增产5.69%,增产点比例90.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8.30千克,比Ⅱ优264增产9.2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并培育多蘖壮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2千克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2.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亩栽1.5万穴左右,每穴插34粒谷秧,基本苗810万。3.重施底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要求底肥足,苗肥早,穗肥巧,并酌情补粒肥。4.前期浅水管理,后期不能断水过早,间隙灌溉湿润管理到成熟。5.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褐飞虱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所辖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金粳667

申请者:江苏省金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省金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稻1007/津原4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6天,比对照徐稻3号晚熟2.6天。株高107.7厘米,穗长16.7厘米,每穗总粒数156.9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3.54.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抗性等级1级。米质:整精米率62.3%,垩白粒率39%,垩白度3%,直链淀粉含量13.8%,胶稠度89毫米。

产量表现:2013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67.99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7.38%,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47.89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6.76%,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6.94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7.04%,增产点比例10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1.03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71%,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控制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秧田亩用种量同当地常规粳稻。2.秧龄35天左右,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3.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2025千克,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补足穗肥。4.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不宜停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大田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品种名称:圣稻18(区试代号:圣稻172

申请者: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圣稻14/06134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1天,比对照徐稻3号晚熟2天。株高95.9厘米,穗长17.3厘米,每穗总粒数156.4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4.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2.12.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条纹叶枯病抗性等级3级。米质:整精米率66.5%,垩白粒率24%,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67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 2013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42.3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58%,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30.29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07%,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5.72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85%,增产点比例7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1.26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7%,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 1.一般5月中、上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34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秧龄35天左右,6月中旬插秧,栽插株行距14×25厘米,每穴栽插46苗。3.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亩施纯氮18千克,氮肥主要作底肥、分蘖肥,酌情施穗肥。4.薄水栽插、浅水护苗、活水促蘖、适时搁田、薄水孕穗,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5. 播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品种名称:津稻565

申请者: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5/津稻263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8天,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0.4天。株高103.8厘米,穗长17.2厘米,每穗总粒数177.8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4.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3.45.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抗性等级3级。米质:整精米率64%,垩白粒率53%,垩白度5.3%,直链淀粉含量16.3%,胶稠度80 毫米。

产量表现:2013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59.3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6.32%,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50.92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47%,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72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6.95%,增产点比例9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0.92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64%,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控制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秧田亩用种量同当地常规粳稻。2.秧龄35天左右,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苗。3.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2025千克,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补足穗肥。4.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不宜停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大田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品种名称:208

申请者: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128/1101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1.7天,比对照徐稻3号晚熟3.6天。株高108.2厘米,穗长16.6厘米,每穗总粒数169.6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3.1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抗性等级1级。米质:整精米率65.3%,垩白粒率21.5%,垩白度2.3%,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84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 2013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65.03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23%,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53.09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83%,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8.4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57%,增产点比例10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8.7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29%,增产点比例85.7%

栽培技术要点:1.湿润育秧一般于5月中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2030千克;机插秧5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3.0千克。2.湿润育秧秧龄30天左右,机插秧秧龄1820天;中上等肥力田块每亩栽1.8万穴左右,基本苗67万。3. 每亩总氮量控制在20千克左右,前后期施氮比例为5.5:4.5,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栽后57天施尿素10千克/亩。4.前期浅水促早发,力争栽后20天,茎蘖数达24万左右,以后先轻后重分次搁田,最高茎蘖数控制在30万左右;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的方法,切忌过早断水。5. 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白叶枯病的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品种名称:粮粳10

申请者:新疆九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种者:新疆九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新稻6/06-425//选珍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东北、西北中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3天,比对照秋光晚熟0.1天。主要农艺性状两年区试综合表现为:每亩有效穗数32.2万,株高103.2厘米,穗长15.4厘米,每穗总粒数109.6粒,结实率88.2%,千粒重24.1克。抗性两年区试综合表现: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2.42.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主要米质指标两年区试综合表现:整精米率67.6%,垩白粒率9%,垩白度3%,直链淀粉含量15%,胶稠度87.3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 2013年参加国家中早粳中熟组组区试,平均亩产702.98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3.09%,不显著, 增产点比例7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93.4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3.23%,达显著水平, 增产点比例77.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7.91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3.17%,增产点比例76.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0.45千克,较对照秋光增产7.79%,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1. 一般4月上、中旬育苗,播种量为每亩57千克。2. 5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天~35天,插秧以(30cm×10厘米)或{(30×20)×10}厘米的宽窄行为宜,每穴插67苗,基本苗每亩810万。3. 基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千克、纯磷9千克、纯氮4.6千克、硫酸锌2千克;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618千克,前期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70%,后期占30%4.全生育期应以浅水灌溉为主,在分蘖末期,幼穗分化前进行晒田,以达到控制无效分蘖,中后期保持湿润灌溉,干湿交替,黄熟期停水。5. 播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稻穗破口期注意防治稻曲病,抽穗期预防一次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天隆优619

申请者: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6A×R19

特征特性:粳型杂交水稻品种。东北、西北中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3天,比对照秋光晚熟3.1天。株高109.5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11.2粒,结实率87.3%,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1.51.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米质:整精米率66.9%,垩白粒率6.3%,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72.7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中早粳中熟稻组区试,平均亩产719.14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5.46%,达极显著水平, 增产点比例87.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745.35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10.97%,达极显著水平, 增产点比例88.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33.02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8.36%,增产点比例88.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2.8千克,较对照秋光增产6.62%,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 1.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用种量23千克/亩。2.秧龄35天左右,插秧行株距30厘米×13.3厘米,每穴45苗。3.施肥依据前重、中适、后轻原则,一般亩施纯氮1620千克,最好适量施用硅、钾肥,以增强抗倒和抗病虫害能力。4.必须注意保持灌浆期水分供应,同时在中前期注意晒田,以控制无效蘖、增加根系活力和控制基部茎秆长度、防止倒伏。5. 播前严格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大田注意稻飞虱的防治;建议在始穗和齐穗期各防治一次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稻区种植。

品种名称:松辽1838

申请者: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M26/秋田小町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东北、西北中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7天,比对照吉玉粳晚熟6.6天。株高103.6厘米,穗长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92%,千粒重23.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0.70.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米质:整精米率73.4%,垩白粒率14.3%,垩白度2.1%,直链淀粉含量15%,胶稠度82 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国家中早粳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19千克,较对照吉玉粳增产1.93%,不显著,增产点比例62.5%2014年续试平均亩产623.4千克,较对照吉玉粳增产1.9%,不显著,增产点比例5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75千克,较对照吉玉粳增产1.91%,增产点比例55.5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14千克,较对照吉玉粳增产10.13%,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4月中旬播种,旱育苗每平方米播芽种子300克。2. 5月中旬移栽,秧龄3335天,行株距30厘米×18厘米,每穴栽插35苗。3. 施纯氮量1011千克,按底肥5:蘖肥3:穗肥2的分配比例施入;亩施纯磷6.7kg全部用作底肥,亩施纯钾5.3千克,其中70%做底肥,30%用于拔节期追肥。4.采用浅—深—浅的灌溉方式,除孕穗期保持6cm水层,其他生育阶段均为3cm水层,生育后期间歇灌溉,干干湿湿,收获前1520天停水。5.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防治恶苗病,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种植。

品种名称:晶两优1212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4155S×R121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6.9天,比对照博优9981.8天。亩有效穗数17.3万,株高104.2厘米,穗长23.0厘米,穗总粒数156.6粒,结实率87.9%,千粒重24.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66.7%,长宽比3.2,垩白粒率9.7%,垩白度1.8%,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6.5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0.9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5.7%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494.63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0.15%,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91.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10.58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0.57%,增产点比例88.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4.17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4.08%,增产点比例8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7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秧龄20天左右(抛秧3.54叶),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蔸栽2粒谷苗,每亩插足7-8万基本苗。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6-8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浅水活蔸,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时,及时落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落水过早,以免根系和叶片早衰,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施药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海南、广东中南及西南平原稻作区,广西桂南稻作区和福建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晶两优华占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4155S×华占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7.4天,比对照博优9982.2天。亩有效穗数18.2万,株高105.5厘米,穗长23.2厘米,穗粒数163.0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3.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69.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8.7%,垩白度4.6%,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平均亩产533.76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2.51%,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5.7%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504.65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2.3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91.3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19.20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2.44%,增产点比例88.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13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6.72%,增产点比例92.6%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一般7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秧龄20天左右(抛秧3.54叶),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蔸栽2粒谷苗,每亩插足7-8万基本苗。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6-8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浅水活蔸,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落水过早,以免根系和叶片早衰,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施药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海南、广东中南及西南平原稻作区,广西桂南稻作区和福建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534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隆科638S×R53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7天,比博优对照9983.5天。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08.4厘米,穗长22.2厘米,穗粒数162.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63.7%,长宽比3.3,垩白粒率16.3%,垩白度3.8%,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6.5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9.86%,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90.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494.63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0.35%,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2.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10.58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0.57%,增产点比例88.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19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3.53%,增产点比例8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7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秧龄20天左右(抛秧3.54叶),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蔸栽2粒谷苗,每亩插足7-8万基本苗。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6-8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浅水活蔸,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时,及时落水晒田,严控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落水过早,以免根系和叶片早衰,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海南、广东中南及西南平原稻作区,广西桂南稻作区和福建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黄莉占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隆科638S×黄莉占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6.9天,比对照博优9981.8天。亩有效穗数17.3万,株高104.2厘米,穗长23.0厘米,穗总粒数156.6粒,结实率87.9%,千粒重24.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72.1%,长宽比3.2,垩白粒率6.0%,垩白度2.2%,胶稠度6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达到部颁2级《优质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6.14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10.90%,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90.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489.78千克,比博优998增产9.07%,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7.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07.96千克,比博优998增产9.99%,增产点比例91.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76千克,比博优998增产11.81%,增产点比例8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7月上中旬播种,每亩大田亩用种量1.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5千克,稀播培育壮秧;2.秧龄20天左右(抛秧3.54叶),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蔸栽2粒谷苗,每亩插足7-8万基本苗。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千克作底肥,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亩追施尿素6-8千克,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4.浅水活蔸,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5万时,及时落水晒田,严控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落水过早,以免根系和叶片早衰,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施药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海南、广东中南及西南平原稻作区,广西桂南稻作区和福建南部作双季晚稻种植。

品种名称:晶两优534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4155S×R53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9天,比对照F4983.7天。亩有效穗数16.5万,株高109.3厘米,穗长24.3厘米,穗粒数196.8粒,结实率83.1%,千粒重24.3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两年综合表现:整精米率58.4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8.3%,垩白度2.7%,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88千克,比对照F498增产3.17%,未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6.4%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49.72千克,比F498增产1.02%,未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75.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6.30千克,比F498增产2.09%,增产点比例76.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37千克,比F498增产1.55%,增产点比例75.0%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 水育秧秧龄304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亩栽1.25万穴,每穴插2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采取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4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东北部和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1206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科638S×R120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3天,比F对照优4983.1天。每亩有效穗数15.58万,株高112.3厘米,穗长22.8厘米,穗粒数181.2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6.4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7%,垩白度2.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04千克,比对照F498减产2.62%,未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54.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26.45千克,比F498减产2.60%,未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54.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97.74千克,比F498减产2.61%,增产点比例54.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2.2千克,比F498增产11.5%,增产点比例75.0%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水育秧秧龄304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亩栽1.25万穴,每穴插2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促前期分蘖,中后期严控氮肥用量,提高成穗率。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4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1146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隆科638S×华恢114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5.0天,比对照F4980.8天。亩有效穗数14.97万,株高116.0厘米,穗长25.0厘米,穗粒数185.1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9.1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7级;感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64.7%,长宽比2.8,垩白粒率16%,垩白度4.4%,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3%。达到部颁三级《优质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12千克,比对照F498增产4.07%,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1.8%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73.30千克,比F498增产4.69%,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0.71千克,比F498增产4.38%,增产点比例82.5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4.5千克,比F498CK)增产23.7%,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水育秧秧龄304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亩栽1.25万穴,每穴插2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促前期分蘖,中后期严控氮肥用量,提高成穗率。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4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晶两优1377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4155S×R137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8.5天,比对照F4984.3天。亩有效穗数15.74万,株高108.9厘米,穗长24.2厘米,穗粒数201.2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4.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68.1%,长宽比3.0,垩白粒率6%,垩白度1.4%,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41千克,比对照F498减产1.87%,未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54.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54.64千克,比F498增产1.79%,未达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8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4.03千克,比F498减产0.04%,增产点比例71.7%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7.72千克,比F498增产2.73%,增产点比例91.7%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水育秧秧龄3040天,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亩栽1.25万穴,每穴插2粒谷,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重施底肥,及时追施分蘖肥,促前期分蘖,中后期严控氮肥用量,提高成穗率。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4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米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晶两优534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4155S×R534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6.9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0.4天。亩有效穗数16.2万,株高120.1厘米,穗长25.3厘米,穗粒数200.5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3.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1,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两年综合表现:整精米率68.0%,长宽比3.1,垩白粒率9%,垩白度2.8%,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21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26%,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77.8%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44.42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2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78.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37.3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5.77%,增产点比例78.02%2015年生产试验,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1天;平均亩产681.23千克,比对照增产5.10%,增产点比例100.0%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秧苗叶龄5-6叶移栽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4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1988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科638S×R1988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8.6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4天。亩有效穗数15.4万,株高125.8厘米,穗长25.3厘米,穗粒数191.4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55.8%,长宽比3.1,垩白粒率16%,垩白度4.4%,胶稠度8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68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69%,增产点比例81.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72.80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9.30%,增产点比例87.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56.74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7.99%,增产点比例84.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26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72%,增产点比例100%

栽培技术要点: 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秧苗叶龄5-6叶移栽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5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3189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科638S×R318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9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4天。亩有效穗数15.4万,株高125.8厘米,穗长25.3厘米,穗粒数191.4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7.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55.8%,长宽比3.1,垩白粒率16%,垩白度4.4%,胶稠度8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5%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32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70%,增产点比例81.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39.05千克,比对照增产5.47%,增产点比例87.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33.19千克,比对照增产5.09%,增产点比例84.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6.22千克,比对照增产2.78%,增产点比例100.0%

栽培技术要点: 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秧苗叶龄5-6叶移栽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4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稻瘟病常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3463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科638S×R346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3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8天。亩有效穗数14.6万,株高123.7厘米,穗长24.8厘米,穗粒数188.6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56.8%,长宽比3.2,垩白粒率14.3%,垩白度3.8%,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02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04%,增产点比例77.8%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40.34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61%,增产点比例78.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8.6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4.33%,增产点比例78.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4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84%,增产点比例100.0%

栽培技术要点: 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秧苗叶龄5-6叶移栽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5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稻瘟病常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149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隆科638S×R14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8.7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2天。亩有效穗数14.9万,株高127.9厘米,穗长25.0厘米,穗粒数180.1粒,结实率84.9%,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52.3%,长宽比3.2,垩白粒率17.7%,垩白度3.4%,胶稠度84.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80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83%,增产点比例81.5%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33.38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48%,增产点比例78.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4.59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65%,增产点比例79.9%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23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2.72%,增产点比例100.0%

栽培技术要点: 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秧苗叶龄5-6叶移栽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5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两优1319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隆科638S×R1319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9.6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3.1天。亩有效穗数15.3万,株高127.0厘米,穗长25.0厘米,穗粒数197.6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53.2%,长宽比3.3,垩白粒率14.7%,垩白度4.0%,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07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CK)增产0.17%,增产点比例63.0%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30.81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06%,增产点比例72.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12.44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1.61%,增产点比例72.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0.5千克,比丰两优四号增产3.53%,增产点比例100.0%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0.75千克,每亩秧田播种量10千克。2.秧龄30天或秧苗叶龄5-6叶移栽插植规格20厘米×26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每亩插基本苗6万以上。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4.移栽后深水活蔸,分蘖期浅水促蘖,当总苗数达到26万左右,及时落水晒田,严控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5.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品种名称:隆优4945

申 请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隆香 634A×R494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2天,比对照比五优308早熟0.6天。亩有效穗数20.0万,株高103.8厘米,穗长22.1厘米,穗总粒数163.5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整精米率64.5%,长宽比3.4,垩白粒率16%,垩白度5.6%,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

产量表现:2014年参晚籼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75千克,比对照五优308增产5.25%,增产点比例81.8%2015年续试平均亩产602.18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53%,增产点比例86.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94.46千克,比五优308增产4.89%,增产点比例84.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93千克,比五优308增产5.08%,增产点比例100.0%

栽培技术要点: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田播种量每亩1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1.50千克。2.秧苗叶龄5.5叶移栽, 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插植规格16.5厘米×20厘米,每蔸插2粒谷秧;3.需肥水平中等,一般亩施纯氮11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5千克。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的施肥方法,主攻前期分蘖,增加有效穗。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结实率。4.搞好水分管理,保持根系活力,以防早衰。5.坚持强氯精浸种,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稻瘟病常发区注意防治稻瘟病。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双季稻区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二)玉米

品种名称:陕单609

申请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育种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91227×7-2

省级审定情况:陕审玉2011005号(夏播)、陕审玉2012018号(春播)

特征特性: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3天,比郑单958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2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8厘米,穗行数1618 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0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茎腐病,高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93/升,粗蛋白含量10.73%,粗脂肪含量4.32%,粗淀粉含量73.27%,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011.5千克,比对照增产7.5%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49.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50005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陕西榆林及延安地区、宁夏、甘肃、新疆和内蒙西部地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品种名称:延科288

申请者:延安延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延安延丰种业有限公司、赵汉福

品种来源:莫改42×黄改6334

特征特性: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7天,比郑单9583天。幼苗叶鞘紫色,花药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20 厘米,穗位高85厘米,成株叶片数1819片。花丝粉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4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89/升,粗蛋白含量9.89%,粗脂肪含量3.16%,粗淀粉含量74.57%,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014.2千克,比对照增产7.8%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64.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等肥力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5005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种植。注意防治叶斑病和丝黑穗病。

品种名称:华美2

申请者:恒基利马格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恒基利马格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NP01283×NP01200

特征特性:极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8天,比德美亚1号早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0厘米,穗位搞95 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丝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0.3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33.2克。接种鉴定,抗镰孢菌茎腐病和穗腐病,中抗丝黑穗和灰斑病,感大斑病。籽粒容重758/升,粗蛋白含量10.28%,粗脂肪含量3.99%,粗淀粉含量76.39%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极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13.1千克,比对照增产5.6%2015年自行开展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6.4千克,比对照德美亚1号增产3.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6000株,土壤肥力好的地块可适当增加密度。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及内蒙古东部极早熟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

品种名称:甜糯182

申请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育种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140×1h36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92天,比垦粘1号晚7天。幼苗叶鞘紫色。株形半紧凑,株高267.3厘米,穗位122.7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1.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40.9克。平均倒伏(折)率6.8%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丝黑穗病。品尝鉴定85.0分;支链淀粉占粗淀粉的99.24%,皮渣率4.72%

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6天,比苏玉糯2号晚2天。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1.6厘米,穗位104.7厘米。花丝浅紫色,穗长20.3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9.3克,平均倒伏(折)率6.1%接种鉴定,高感小斑病,感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品尝鉴定87.6分;支链淀粉占粗淀粉98.2%,皮渣率6.8%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1080.9千克,比对照增产8.2%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25.4千克,比对照增产13.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东华北春玉米区4月中旬到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4000株;黄淮海夏玉米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北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新疆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该品种还适宜在北京、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作鲜食糯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佳彩甜糯

申请者:万全县万佳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万全县万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123×糯128

省级审定情况:冀审玉2015036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4天,比苏玉糯2号早2天。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2.2厘米,穗位88.8厘米。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9.8厘米,穗行数1214,穗轴白色,籽粒紫白混色,百粒重(鲜籽粒)38.1克。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小斑病、感茎腐病和瘤黑粉病。品尝鉴定84.5分。品质检测,粗淀粉含量62.43%,支链淀粉占粗淀粉98.3%,皮渣率6.8%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07.7千克,比对照增产10.9%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北部黄淮海地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鲜玉糯5

申 请 者: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育 种 者: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25-1×B3078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8天,比苏玉糯2号晚2天。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6.2厘米,穗位102.7厘米。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型,穗长20.3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4.8克。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品尝鉴定85.5分;品质检测,粗淀粉含量61.31%,支链淀粉占粗淀粉的98.1%,皮渣率7.4%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国家鲜食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25.0千克,比对照增产13.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天津、陕西作鲜食糯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珠玉糯1

申 请 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育 种 者: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珠选N208×珠选NC06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2天,比苏玉糯5号晚2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20.4厘米,穗位81.2厘米。穗长19.7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7.9克,平均倒伏(折)率3.6%。接种鉴定,高抗腐霉茎腐病,感小斑病和纹枯病。品尝鉴定85.8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7%,皮渣率7.6%

西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6天,与渝糯7号相当。株型半紧凑,株高229.6厘米,穗位85.1厘米。穗长19.8厘米,穗行数11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7.5克,平均倒伏(折)率4.8%。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纹枯病。品尝鉴定87.6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5%,皮渣率11.5%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96.6千克,比苏玉糯5号增产26.5%20142015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47.9千克,比渝糯7号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000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及玉米螟。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作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和纹枯病。

品种名称:万糯2000

申 请 者: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 种 者: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 W67×W68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白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2.8厘米,穗位77.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7.9克,平均倒伏(折)率4.5%。接种鉴定,中抗腐霉茎腐病和纹枯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6.7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3%,皮渣率9.3%

西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6天,比渝糯7号晚1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07.7厘米,穗位80.3厘米。穗长19.3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鲜籽粒)37.2克。接种鉴定,感小斑病和纹枯病。品尝鉴定87.5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9%,皮渣率12.7%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94.3千克,比苏玉糯5号增产25.1%20142015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48.6千克,比渝糯7号增产4.2%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注意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及玉米螟。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和纹枯病。

品种名称:农科玉301

申 请 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育 种 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华奥农科玉育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京糯6×D6644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4.6厘米,穗位高80.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淡紫色,果穗锥型,穗长17.3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6.0克。平均倒伏(折)率3.8 %。接种鉴定,抗腐霉茎腐病,中抗纹枯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6.8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粗淀粉的97.4%,皮渣率9.4%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03.7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2.4%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左右。隔离种植,授粉后2225天为最佳采收期。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海南、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作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

品种名称:金糯102     

申 请 者: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育 种 者: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N355-w×TN2055

省级审定情况:京审玉2013013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对照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红色,叶片绿色,花药淡红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13.0厘米,穗位高97.0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9.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和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2.7克。平均倒伏(折)率2.0%。接种鉴定,抗腐霉茎腐病,中抗纹枯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6.1分;品质检测,皮渣率含量平均10.0%,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7%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08.9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000株。注意防止倒伏。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

品种名称: 桂甜糯525

申 请 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育 种 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 YL611×WT1791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苏玉糯5号晚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褐色,颖壳绿色带紫色条纹。株型平展,株高228.7厘米,穗位高100.2厘米,成株叶片数1820片。花丝淡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1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型,百粒重(鲜籽粒)29.9克。平均倒伏(折)率4.2%。接种鉴定,抗霉茎腐病和纹枯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5.4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6%,皮渣率8.9%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94.3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 12.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30036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

品种名称:苏科糯10

申 请 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育 种 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SW1166×wx004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0天,与苏玉糯5号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花药黄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0.0厘米,穗位高99.1厘米。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3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白色、糯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0.7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纹枯病。品尝鉴定84.8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3%,皮渣率10.0%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53.6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至4月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美玉9

申 请 者: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育 种 者: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22×980nct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苏玉糯5号晚1天。幼苗叶鞘黄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3.6厘米,穗位高100.1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7.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紫、白色,百粒重(鲜籽粒)29.4克。平均倒伏(折)率2.6%。接种鉴定,抗纹枯病和腐霉茎腐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5.2分;品质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7.6%,皮渣率10.2%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756.5千克,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3月上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2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南部、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海南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金冠218

申 请 者:北京四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 种 者: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四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62×甜601

省级审定情况:津审玉2011007、浙种引2013002、赣审玉2012004、京审玉2014008、湘审玉2015010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90天。幼苗叶鞘绿色。株形半紧凑,株高253.4厘米,穗位高103.8 厘米,成株叶片数17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3.1厘米,穗粗5.0 厘米,穗行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4.8克。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品尝鉴定85.5分;品质检测,皮渣率5.97%,还原糖含量9.56%,水溶性糖含量29.50%

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77天。株高233.0厘米,穗位高89.0厘米。穗长21.6厘米,穗粗5.0厘米,百粒重(鲜籽粒)37.7克。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品尝鉴定84.76分;品质检测,皮渣率8.78%,还原糖含量7.85%,水溶性糖含量23.68%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1061.0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增产23.5%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1025.8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增产26.9%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该品种还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作鲜食甜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石甜玉1

申 请 者: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育 种 者: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TF01×TF02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6天,比中农大甜4131天。幼苗叶鞘绿色。株型松散,株高243.5厘米,穗位高90.7厘米。绿色花丝,果穗筒型,穗长20.9厘米,穗粗4.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6.7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感小斑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品尝鉴定85.7分;品质检测,皮渣率8.66%,还原糖含量8.17%,水溶性糖含量23.90%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97.3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增产10.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作鲜食甜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ND488

申 请 者:北京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育 种 者: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S3268×NV19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1天,比中农大甜4135天。幼苗叶鞘绿色。株型松散,株高197.5厘米,穗位高68.8厘米。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3厘米,穗粗4.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41.8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品尝鉴定86.7分;品质检测,皮渣率8.31%,还原糖含量7.65%,水溶性糖含量24.08%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67.7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北部作鲜食甜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郑甜66

申 请 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育 种 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66T195×66T205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采收期78天,比对照中农大甜4133天。幼苗叶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3.7厘米,穗位高91.4厘米。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2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8.1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和小斑病,感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品尝鉴定84.2分;品质检测,皮渣率10.11%,还原糖含量7.46%,水溶性糖含量23.57%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81.6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北部作鲜食甜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

品种名称:粤甜22

申 请 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 种 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鲜美-1×田杂-1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4天,比对照粤甜16号晚1天。株高231.9厘米,穗位高89.9厘米。穗长19.3厘米,穗轴白色,粒色黄色,百粒重(鲜籽粒)36.9克。接种鉴定,中抗腐霉茎腐病和纹枯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5.7分;品质检测,皮渣率9.25%,还原糖含量6.85%,水溶性糖含量21.45%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46.2千克,比对照粤甜16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20040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小斑病。

品种名称:仲鲜甜3

申 请 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 种 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T49-3×YDT-5

特征特性: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6天,比对照粤甜163天。株高222.9厘米,穗位高70.4厘米。穗长19.5厘米,穗轴白色,粒色黄色,百粒重(鲜籽粒)35.8克。接种鉴定,抗腐霉茎腐病,感纹枯病和小斑病。品尝鉴定83.8分;品质检测,皮渣率9.65%,还原糖含量4.75%,水溶性糖含量15.15%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38.2千克,比对照粤甜16增产5.1%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40038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甜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和小斑病。

品种名称:金谷103

申 请 者:沈阳金色谷特种玉米有限公司

育 种 者:沈阳金色谷特种玉米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金爆10×金爆14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7天,与沈爆3号相当。夏播生育期106天,比沈爆3号晚2天。叶片浓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57.1厘米,穗位高113.8厘米。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7厘米,穗粗3.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桔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3克。珍珠型大粒品种,粒度56/10克。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和大斑病。膨胀倍数30倍,花形为混合型,爆花率98.4%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94.5千克,比对照沈爆3号增产16.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块种植。春播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播区 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200株,充分成熟时收获。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辽宁、吉林、天津、陕西和新疆春播种植,河南、山东夏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大斑病。

品种名称:沈爆5

申 请 者: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

育 种 者: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沈爆D7×沈爆D14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3天,比沈爆3号早4天。夏播生育期101天,比沈爆3号早3天。叶片浓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53.7厘米,穗位高114.4厘米。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3厘米,穗粗3.3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桔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6.8克。珍珠型大粒品种,粒度61/10克。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中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膨胀倍数31倍,花形为蝶形花,爆花率99.5%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68.6千克,比对照沈爆3号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块种植。春播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播区 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充分成熟时收获。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辽宁、吉林、天津、陕西和新疆春播种植,河南、山东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

品种名称:佳蝶117

申 请 者:沈阳特亦佳玉米科技有限公司

育 种 者:沈阳特亦佳玉米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D11×TD7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7天,与沈爆3号相当。夏播生育期103天,比沈爆3号早1天。叶片浓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49.9厘米,穗位高107.8厘米。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3厘米,穗粗3.4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桔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6.6克。珍珠型大粒品种,粒度63/10克。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膨胀倍数31倍,花形为蝶形花,爆花率为99.5%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53.0千克,比对照沈爆3号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块种植。春播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播区 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充分成熟时收获。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辽宁、吉林、天津、陕西和新疆春播种植,河南、山东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

品种名称:申科爆1

申 请 者: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

育 种 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SPL01×SPL02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2天,比沈爆3号早5天。夏播生育期101天,比沈爆3号早3天。叶片浓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33.5厘米,穗位高98.8厘米。花丝绿色,果穗筒形,穗长19.4厘米,穗粗3.4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桔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7.1克。珍珠型大粒品种,粒度60/10克。接种鉴定,感丝黑穗病、大斑病和小斑病。膨胀倍数31倍,花形为蝶形花,爆花率为99.0%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65.1千克,比对照沈爆3号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块种植。春播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播区 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充分成熟时收获。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辽宁、吉林、天津、陕西和新疆春播种植,河南、山东夏播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大斑病和小斑病

品种名称:沈爆8

申 请 者: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

育 种 者: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TQ5×沈爆D7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5天,夏播生育期102天,均比沈爆3号早2天。叶片浓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40.1厘米,穗位高106.0厘米。花丝紫红色,果穗长锥形,穗长18.4厘米,穗粗3.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桔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9.0克。珍珠型大粒品种,粒度54/10克。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和小斑病。膨胀倍数31.2倍,花形为蝶形花,爆花率为99.4%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国家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46.8千克,比对照沈爆3号增产2.4%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不宜在低洼易涝地块种植。春播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播区 6月中下旬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充分成熟时收获。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辽宁、吉林、天津、陕西和新疆春播种植,河南、山东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和小斑病

品种名称:隆平208

申 请 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育 种 者: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238×L72-6

省级审定情况:豫审玉2011007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4天,比郑单958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69.5厘米,穗位高114.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7克。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弯孢叶斑病和穗腐病,高感瘤黑粉病和粗缩病。籽粒容重726/升,粗蛋白含量10.46%,粗脂肪含量4.28%,粗淀粉含量74.38%,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自行开展黄淮海夏玉米扩区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8.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时播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山东夏播种植。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穗腐病、瘤黑粉病和粗缩病。

品种名称:农华106

申 请 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8TA60×S121(外引系)

省级审定情况:蒙审玉2012011

特征特性:东北中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与对照先玉335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高108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紫色,果穗锥形,穗长21厘米,穗粗5.6厘米,穗行数1620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马齿形,百粒重41。接种鉴定,高抗镰孢茎腐病,抗穗腐病,感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44/升,粗蛋白含量9.29%,粗脂肪含量3.96%,粗淀粉含量75.4%,赖氨酸含量0.28%

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对照郑单9581天。株型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高108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穗长21厘米,穗粗5.6厘米,穗行数1620行,百粒重41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感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

西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33天,比对照郑单9582天。株型紧凑,株高29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穗长21厘米,穗粗5.6厘米,穗行数1620行,百粒重41克。接种鉴定,抗镰孢穗腐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腐霉茎腐病。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自行开展东北中熟春玉米扩区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62.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9%20142015年参加自行开展东华北春玉米扩区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86.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20142015年参加自行开展西北春玉米扩区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49.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亩种植密度,东北中熟和东华北春玉米区4000株,西北春玉米区50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2700℃以上地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该品种还适宜甘肃、宁夏和新疆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2700℃以上地区春播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腐霉茎腐病。

品种名称:京科甜533

申请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育种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T68×T520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摘72天,比中农大甜4133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浅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粉色,颖壳浅绿色。株型平展,株高182厘米,穗位高53.6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7.3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甜质型,百粒重(鲜籽粒)37.5克。接种鉴定,中抗矮花叶病,中感小斑病。还原糖含量7.48%,水溶性糖含量23.0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629.4千克,比对照中农大甜413减产10.9%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636千克,比中农大甜413减产6.9%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4月底5月初播种,亩种植密度3500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及时防治小斑病。

初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淮北、安徽淮北、陕西关中灌区作鲜食甜玉米品种夏播种植。

品种名称:垦沃6

申 请 者: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KW9F619×KW6F576

特征特性:东华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1天,与对照哲单37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绿色,花丝绿色。株型为半紧凑,株高283厘米,穗位高9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型,穗长19.4厘米,穗粗4.8厘米,行粒数39.0粒,秃尖长0.2厘米。穗轴红色,籽粒橙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1克。接种鉴定,中抗弯孢叶斑病,感大斑病、灰斑病、腐霉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75/升,粗蛋白含量9.12%,粗脂肪含量3.64%,粗淀粉含量70.84%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早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03.5千克,比对照哲单37增产11.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0.8千克,比对照哲单37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50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早熟区,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北部,吉林省东部早熟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灰斑病、腐霉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品种名称:富尔931

申 请 者: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

育 种 者: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07×Y74

特征特性:东华北中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2天,与对照吉单27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丝绿色,花药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8厘米,穗位122厘米,成株叶片18片。果穗锥型,穗长19.9厘米,穗粗5.4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7.4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5.9克。接种鉴定,高抗腐霉和镰孢茎腐病,中抗镰孢穗腐病,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高感灰斑病。籽粒容重735/升,粗蛋白含量7.92%,粗脂肪含量4.30%,粗淀粉含量71.49%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中早熟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94.9千克,比对照吉单27增产9.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30.6千克,比对照吉单27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550℃以上适宜种植吉单27、吉单519的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灰斑病。

品种名称:大民3301

申 请 者:大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大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L273×自K10

特征特性:东华北中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2天,比对照吉单27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0厘米,穗位108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筒型,穗长19.6厘米,穗粗5.3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7.7粒,秃尖长1.0厘米,百粒重36.6克。接种鉴定,抗腐霉茎腐病,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52.5千克,比对照吉单27增产3.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09.8千克,比对照吉单27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380040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黑龙江第三积温带、内蒙古东部中早熟区、山西北部、吉林东北部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500℃左右,且适宜种植吉单27的区域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品种名称:屯玉556

申 请 者: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育 种 者: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10WY22×T5320

特征特性:东华北中熟春播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对照吉单535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紫色,花丝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2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1819片。果穗锥型,穗长19.0厘米,穗粗5.3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6.8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4克。接种鉴定,高抗镰孢茎腐病,中抗腐霉茎腐病和镰孢穗腐病,感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44/升,粗蛋白含量8.40%,粗脂肪含量4.13%,粗淀粉含量73.17%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67.9千克,比对照吉单535增产4.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3.9千克,比对照吉单535增产6.6%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中熟区、山西、河北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2600℃以上的春播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

品种名称:东单1331

申 请 者: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育 种 者: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XC2327×XB1621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5天,比对照郑单958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80厘米,穗位11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2厘米,穗粗5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9 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4/升,粗蛋白含量9.57%,粗脂肪含量3.72%,粗淀粉含量73.71%,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00.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06.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亩种植密度45005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河北、山西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650以上,适宜种植先玉335、郑单958的东华北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名称:德单1002

申 请 者: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育 种 者: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AA24×BB01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天,比对照郑单9582天。幼苗叶鞘紫色,花药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1厘米,穗位高118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0.1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5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45/升,粗蛋白质含量10.80%,粗脂肪含量3.32%,粗淀粉含量72.96%,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春播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13.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11.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4500株。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与郑单958同有效积温区的东华北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品种名称:秋乐126

申 请 者: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 种 者: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JN712×JN717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天,较郑单958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23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6厘米,穗粗5.1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5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81/升,粗蛋白含量9.90%,粗脂肪含量3.71%,粗淀粉含量70.97%,赖氨酸含量0.34%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96.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85.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亩种植密度40004500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和天津活动积温在2650℃以上,适宜种植先玉335、郑单958的东华北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三)棉花

    品种名称:银兴棉28

    申请者:山东银兴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银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BR98-2变异株系选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好,苗势旺,整个生育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植株较高,株型较松散,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偏大,叶色较深,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结铃性强,后期叶功能好,不早衰,吐絮畅。耐枯萎病(病指14.5),耐黄萎病(病指20.4)。抗棉铃虫。株高102.4厘米,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结铃19.7个,单铃重6.1克,子指12.3克,衣分40.7%,霜前花率92.6%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毫米,断裂比强度31.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5.7%,反射率78.6%,黄色深度7.5,整齐度指数84.2%,纺纱均匀性指数142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6.5千克、112.6千克和104.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11.5%13.6%12.5%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4.1千克、112.9千克和105.8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8.3%14.4%12.8%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高水肥地块3000/亩左右,中等水肥地块33003500/亩,旱薄地38004000/亩。重施有机肥作基肥,浇足底墒水,增施磷钾肥,见花后追施花铃肥,适当追施盖顶肥。重点做好盛蕾期、施花铃肥后、打顶后三个时期的化控,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灰飞虱等虫害。枯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品种名称:硕丰棉1

    申请者:高阳县硕丰农产有限公司

    育种者:保定硕丰农产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鲁棉研16号选系SB106×(1901410511的混合花粉)系选

    已有审定情况:201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棉2014003号)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好,苗势较好,前、中期长势好,后期长势较好,整齐度好。植株较高,株型较松散,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中绿,铃卵圆形,中等大,铃尖明显,结铃性较好,早熟性较好,吐絮肥畅。抗枯萎病(病指8.1),耐黄萎病(病指32.0)。抗棉铃虫。株高103.3厘米,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8.8个,单铃重6.3克,子指11.3克,衣分40.9%,霜前花率94.2%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0毫米,断裂比强度32.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5,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9%,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9.8千克、110.4千克和103.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8.1%10.3%11.7%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1千克、109.0千克和103.4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2.4%10.4%10.2%

栽培技术要点:在墒情好的情况下,地膜棉415日前后播种。中上等地力23002500/亩,一般地力25002800/亩为宜。平衡施肥,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亩产皮棉100千克以上时,每亩施农家肥作底肥3立方米以上,尿素12千克,磷酸二铵32千克,氯化钾11千克,硼砂0.5千克;初花期亩追尿素12千克,硫酸钾10千克。6月中下旬结合浇水,追施花铃肥,揭除地膜,中耕培土,防止倒伏。采取“少量多次”科学化控,打顶后1015天酌情使用。及时旱浇涝排。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盲蝽象、红蜘蛛、棉铃虫、蓟马、甜菜夜蛾等害虫。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河南北部除外)、山东、江苏淮河以北、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品种名称:中棉所100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9409×库车-6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好,苗势较好,中期长势好,前、后期长势较好,整齐度好。植株中等高,株型较松散,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较大,结铃性好,早熟性好,吐絮畅。耐枯萎病(病指10.7),抗黄萎病(病指19.6)。抗棉铃虫。株高100.2厘米,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8.5个,单铃重6.3克,子指11.8克,衣分40.6%,霜前花率94.0%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3毫米,断裂比强度30.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5.6%,反射率76.9%,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38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8.7千克、109.2克和102.7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7.6%9.1%10.4%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5.5千克、110.3千克和104.6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4.9%11.8%11.5%

    栽培技术要点:营养钵育苗以415日前后播种为宜;露地直播以420日左右播种为宜。一般肥力棉田密度30003500/亩为宜,肥力高的棉田25003000/亩。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重施底肥和花铃肥,早施蕾肥,早喷叶面肥,适当补施微量元素,后期视长势情况追施叶面肥以防早衰。及时中耕与整枝打顶。6月中下旬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及时去掉部分叶枝;725日左右,根据长势即可打顶。化学调控遵循“少量多次、一次用量不宜过大”的原则。二代棉铃虫一般发生年份可不防治,当中度和大发生年份,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化学防治。及时防治蚜虫、棉盲蝽象、红蜘蛛等害虫。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天津、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品种名称:瑞棉1

    申请者: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321变异株系选

    已有审定情况:2014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14017号)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好,苗势旺,前、中期长势好,后期长势较好,整齐度较好。株高中等,株型松散,茎秆较粗壮,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较大,铃尖明显,结铃性好,叶功能较好,第一果枝节位较低,吐絮畅。抗枯萎病(病指7.6),耐黄萎病(病指34.8)。抗棉铃虫。株高98.7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3节;单株结铃19.2个,单铃重6.4克,子指12.0克,衣分41.1%,霜前花率92.8%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7毫米,断裂比强度32.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4,断裂伸长率5.3%,反射率77.2%,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4.1千克、112.8千克和104.6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9.8%12.7%12.4%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0.4千克、111.7千克和106.0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6.8%13.2%13.0%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宜地膜覆盖栽培。高水肥地块25003000/亩,中等水肥地块30003500/亩。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花铃期遇旱及时浇水,适当补施盖顶肥。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灰飞虱等虫害。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天津、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陕西关中地区、安徽淮河以北、江苏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品种名称:瑞杂818

    申请者: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济南鑫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08-939×04-4.07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好,苗势旺,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转弱,整齐度较好。植株较高,株型松散,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长卵圆形,中等大小,早熟性较好,结铃性强,吐絮畅。抗枯萎病(病指7.0),耐黄萎病(病指34.3)。抗棉铃虫。株高103.2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21.2个,单铃重6.3克,子指11.7克,衣分40.7%,霜前花率94.8%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0毫米,断裂比强度33.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4.8%,反射率76.8%,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6%,纺纱均匀性指数154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85.1千克、116.0千克和110.0千克,分别比对照瑞杂816增产5.4%6.5%7.3%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1.7千克、115.2千克和110.5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6.4%8.7%8.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春播,地膜覆盖栽培,播种期为41525日,营养钵育苗播期为4510日。一般肥力地块,适宜种植密度每亩3000株左右。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时打顶,促早熟,一般在7月下旬打顶。一般情况下,二代棉铃虫不需要防治,注意三、四代的发生和防治。及时防治非鳞翅目害虫。黄萎病重发地不宜种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山东、陕西关中地区、江苏淮河以北、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品种名称:锦科707

申请者: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

育种者: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394×锦科04-8F1×棉乡368

已有审定情况:2015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棉2015007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98天。出苗好,苗势旺,前期长势好,中后期长势较好,整齐度较好。植株较矮,株型紧凑,通透性好,茎秆茸毛多,叶片较小,叶色较浅,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结铃性较好,早熟性好,吐絮畅。抗枯萎病(病指9.9),耐黄萎病(病指27.7)。抗棉铃虫。株高73.6厘米,第一果枝节位6.0节;单株结铃9.3个,单铃重5.2克,子指9.9克,衣分40.0%,霜前花率92.6%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30.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5.8%,反射率77.5%,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7千克、86.3千克和79.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7.4%10.4%12.9%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1千克、95.8千克和8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6.3%8.1%10.0%

栽培技术要点:露地直播525610日播种,育苗移栽5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至6月初移栽。一般棉田密度50006000/亩,高水肥棉田40005000/亩。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氮、磷、钾肥,配施微肥;麦收后应及时浇水、灭茬、追肥、治虫,促苗早发,盛蕾至见花期间重施花铃肥,遇旱及时浇水。7月下旬打顶。盛蕾至花铃期酌情化控,后期用0.2%硼砂和0.51.0%尿素混合进行叶面喷肥,及时去除叶枝、赘芽和腋芽。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化学防治,大发生年份,可在产卵高峰期化防杀卵,以防残虫危害顶心;三、四代棉铃虫视发生轻重,一般防治12次即可。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棉粉虱等非鳞翅目害虫。黄萎病无病或轻病区种植。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山东西南除外)、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品种名称:宁棉2

申请者: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128/石远321系选

已有审定情况:201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棉20150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较好,不早衰,结铃性强,吐絮较畅。株型较松散,株高113.5厘米,果枝较长,平展,茎秆粗壮,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第一果枝节位6.8节,单株结铃30.2个,单铃重5.6克,衣分39.7%,子指11.6克,霜前花率92%。抗枯萎病(病指8.9),抗黄萎病(病指19.1)。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毫米,断裂比强度31.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5.6%,反射率78.3%,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3千克、98.5千克和90.8千克,分别比鄂杂棉10号增产0.7%、减产2.8%5.6%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8千克、109.3千克和102.1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5.6%5.0%2.1%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移栽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地膜覆盖直播4月下旬播种。密度不低于2500/亩。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轻施安家肥,稳施蕾肥,巧喷硼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后期注意喷施叶面肥。视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适量使用生长调节剂。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年份注意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并注意及时防治盲蝽象、蓟马、棉蚜、红蜘蛛、白粉虱等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和湖南北部、湖北、河南南部、四川丘陵棉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国欣棉16

申请者: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

育种者: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3×TF-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不早衰,结铃性强,吐絮畅。株型较松散,株高116厘米,果枝较短,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多,叶片较大,叶色深,铃卵圆形,第一果枝节位6.9个,单株结铃29.6个,单铃重6.7克,衣分42.2%,子指12.2克,霜前花率94.3%,僵瓣率11.3%。经鉴定,抗枯萎病(病指9.8),耐黄萎病(病指28.3)。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2毫米,断裂比强度31.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2,断裂伸长率5.7%,反射率77.3%,黄色深度8.2,整齐度指数85.9%,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组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3.2千克、111千克和104.9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3.4%、6.1%6.1%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72.2千克、118.2千克和112.2千克,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11.1%13.5%12.2%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地膜覆盖直播4月下旬播种。高水肥地块1300/亩,中等水肥地块1500/亩,地力较差的1800/亩左右。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轻施安家肥,稳施蕾肥,巧喷硼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后期注意喷施叶面肥。视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适量使用生长调节剂。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年份注意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并注意及时防治盲蝽象、蓟马、棉蚜、红蜘蛛、白粉虱等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南、浙江沿海、江西和湖南北部、湖北、河南南部、四川丘陵棉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Z1112

申请者:新疆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锦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新疆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锦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陕5051×97-185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早熟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整个生育期长势较强,结铃性好,吐絮畅。株型较紧凑,茎秆坚韧,不易倒伏。株高75.7厘米,Ⅱ式果枝,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量少、叶色较浅,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结铃6.5个,铃卵圆形,铃较大,铃嘴突出,铃面较光滑,单铃重5.6克,衣分41.4%,子指11.5克,霜前花率93.9%。抗枯萎病(病指5.0),感黄萎病(病指48.8)。不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9毫米,断裂比强度31.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3.9,断裂伸长率7.5%,反射率80.9%,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59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52.2千克、146.2千克和136.9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8.4%、9.6%4.9%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8.4千克、159.7千克和153.7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9.7%13.3%10.8%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一般在4月上旬。高水肥地块1200013000/亩,中等水肥地块1400015000/亩,旱薄地16000/亩。因该品种整个生育期长势较强,子叶期、2叶期及现蕾期应适当偏重化控,中后期根据长势化控,将棉花株高控制在80厘米左右,75日前完成打顶。合理水肥管理,要求全层施肥,重施花铃肥,滴灌田全生育期滴水10次左右,用水量300方左右,随水滴施适量棉花专用肥。当百株二龄以上棉铃虫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蓟马、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北疆早熟棉区黄萎病无病或轻病棉田种植。

品种名称:新石K18

申请者: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

育种者: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自育品系994 x82297-185F1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好,前期长势较强,后期不早衰,结铃性好,吐絮畅。株型较紧凑,株高71.8厘米,Ⅱ式果枝,茎秆坚韧,不易倒伏,植株绒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片厚度中等,叶色中绿,叶裂较浅。第一果枝节位5.5节,单株结铃6.7个,铃短卵圆形,铃嘴微突,铃面略粗糙,单铃重5.2克,衣分42.2%,子指9.4克,霜前花率97.7%。抗枯萎病(病指4.2),感黄萎病(病指51.6)。不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0,断裂伸长率6.8%,反射率82.1%,黄色深度7.6,整齐度指数84.9%,纺纱均匀性指数153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38.4千克、142.9千克和139.1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4.2%、7.1%6.7%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73.9千克、163.5千克和159.4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11.4%16.0%15.0%

栽培技术要点:一般4月上中旬地膜覆盖播种。高水肥地块1200013000/亩,中等水肥地块1400015000/亩,旱薄地16000/亩。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现蕾后注意喷施硼肥,适当补施盖顶肥。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当百株二龄以上棉铃虫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蓟马、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北疆早熟棉区黄萎病无病或轻病棉田种植。

品种名称:J206-5

申请者: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育种者: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49号×(新陆中36号×冀668)F1

特征特性:非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7天。幼苗生长健壮,出苗好,长势较强。株高70.8cm,植株塔形,通透性好。Ⅱ式果枝,第一果枝节位6.0节左右,果枝数811台。子叶为肾形,真叶普通叶型,掌状五裂,叶片中等大小,深(灰)绿色,叶刻较深,叶片上举。铃多为5室,单铃重5.4克。茎秆较硬有弹性。铃壳薄,吐絮畅,不落絮,好拾花,衣分44.7%。种子肾形,褐色,中等大,毛籽灰白色,短绒中量,子指10.12克。抗枯萎病(病指6.7),耐黄萎病(病指48)。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0毫米,断裂比强度30.2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1,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7.8%,黄度6.8,整齐度指数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51.2

产量表现:20132014年西北内陆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3.4千克、162.8千克和154.6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7.6%12.4%14.1%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5.6千克、162.4千克和155.8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3.6%6.7%5.0%

栽培技术要点:播期为4月中旬。一般每亩保苗株数1400015000株,每亩收获株数1300014000株。全生育期滴灌810次,根据苗情掌握好灌水时间和灌量。采用全程化控,生育期化调34次,棉株高度控制在75厘米左右,7月上旬打顶结束,留812台果枝。当百株二龄以上棉铃虫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及时防治棉蓟马、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虫害。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黄萎病无病区或轻病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创棉501

    育种者: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

    申请者: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豫棉2067×129的杂交后代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早中熟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8天,出苗好,全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吐絮集中,絮色洁白,易采摘。株高67.4厘米,株形筒形,较紧凑,茎杆粗壮,Ⅱ式果枝,毛秆毛叶,叶片较大,叶色深。果枝始节位6节,单株结铃6.6个,棉铃为圆形,铃较大,单铃重5.6克,衣分41.5%,子指11.5克,霜前花率93.0%。抗枯萎病(病指5.9),耐黄萎病(病指49)。不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毫米,断裂比强度29.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9%,反射率79.1%,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4.6%,纺纱均匀性指数140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西北内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371.4千克、153.2千克和142.0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10.0%5.8%4.8%201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74.1千克、159.1千克和151.5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6.0%4.5%1.4%

栽培技术要点: 4 10 日前后播种。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密度每亩14000株左右,水肥条件好的适当稀一点。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硼肥和微肥。生育期间化控 34 次。全生育期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重点抓好红蜘蛛、蚜虫、棉铃虫的防治。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新疆南疆早中熟棉区的黄萎病轻病地或无病地种植。

(四)大豆

品种名称:合农95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绥农14/黑河38

特征特性:普通型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13天,比对照克山1号早熟3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3.8厘米,主茎14.8节,有效分枝0.6个,底荚高度12.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2.0个,单株粒数69.3粒,单株粒重12.5克,百粒重19.1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41.39%籽粒粗脂肪含量18.76%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5.4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8.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9.0公斤,比对照克山1增产10.0%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上中旬播种,垄作栽培,垄距6570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20000株,中等肥力地块23000 株,低肥力地块25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5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呼伦贝尔东南部、新疆北部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垦农23

申请者: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育种者: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红丰10/垦农5

已有审定情况:2013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豆2013008)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19天,比对照合交02-69晚熟0.5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9.3厘米,主茎16.4节,有效分枝1.2个,底荚高度12.8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1.7个,单株粒数85.4粒,单株粒重17.9克,百粒重21.0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黄脐。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中感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8.26%,籽粒粗脂肪含量22.01%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10.5公斤,比对照增产5.3%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9.8公斤,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11.3%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上旬或中旬播种,垄距4565厘米或三垄栽培模式,垄上双条精量点播。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8000株,中等肥力地块20000株,低肥力地块22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或250300千克商品有机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尿素5千克、硫酸钾5千克作基肥,开花结荚期喷施12次叶面肥。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中东部地区、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新疆昌吉地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垦豆39

申请者: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育种者: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品种来源:垦丰9/垦农5

已有审定情况:2014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豆2014008)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19天,比对照合02-69晚熟1天。无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90.9厘米,主茎17.3节,有效分枝0.6个,底荚高度14.0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0.4个,单株粒数93.1粒,单株粒重16.8克,百粒重19.1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和3号株系,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7.09%籽粒粗脂肪含量23.05%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4.1公斤,比对照增产2.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0.2公斤,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0.9%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上、中旬播种。⒉ 亩种植密度,一般以“垄三”栽培方式种植为宜,高肥力地块1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7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⒊ 亩施磷酸二铵1千克、钾肥3.34.7千克、尿素22.7千克,同时在开花结荚期根据大豆的长势情况,喷施相应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中东部地区、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等地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吉农45         

申请者: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育种者: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吉育47 / 加拿大4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18.5天,与对照合交02-69熟期相当。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1.5厘米,主茎17.7节,有效分枝0.6个,底荚高度12.7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3.7个,单株粒数86.8粒,单株粒重16.1克,百粒重19.1克。圆叶,白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 。籽粒粗蛋白含量 37.92 %籽粒粗脂肪含量 21.66 %

产量表现:20132014 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 203.1 公斤,比对照增产 1.6 %2015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5.8 公斤,比对照合交02-69 增产 9.2 %

栽培技术要点: 42555日播种,条播行距6065 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 1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 17000株,低肥力地块 19000株。⒊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 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 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 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佳木斯和绥化地区,吉林东部山区、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新疆昌吉地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吉育206

申请者: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公交96206-11/公交94166-5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20.5天,比对照合交02-69晚熟2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6.0厘米,主茎16.5节,有效分枝0.5个,底荚高度15.5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1.4个,单株粒数89.1粒,单株粒重16.4克,百粒重19.1克。圆叶,白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人工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6.89%,籽粒粗脂肪含量22.34%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0.9千克,比对照增产0.5%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2.8千克,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 8厘米左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4700株,中等肥力地块15300株,低肥力地块16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1300千克,磷酸二胺10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吉林东部山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合农97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品种来源:合交02-64/黑农48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早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18天,与对照合交02-69熟期相当。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4厘米,主茎17.9节,有效分枝0.4个,底荚高度16.2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1.6个,单株粒数95.8粒,单株粒重16.9克,百粒重18.5克。尖叶,紫花,灰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8.5%籽粒粗脂肪含量21.5%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8.9公斤,比对照增产4.8%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4.6公斤,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13.9%

栽培技术要点:1.55日至20日播种,垄作栽培垄距0.650.70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 1500016000株,中肥力地块 1700018 000株,低肥力地块1900020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铵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或尿素57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二积温带、内蒙古兴安盟中南部、新疆昌吉地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辽豆32         

申请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Motto /21051

已有审定情况:2011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审豆[2011]134,201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4009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晚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23天,比对照吉育724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8厘米,主茎16.9节,有效分枝2.4个,底荚高度11.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5.0个,单株粒数123.9粒,单株粒重20.3克,百粒重16.2克。圆叶,紫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病级,中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 38.30 %籽粒粗脂肪含量22.01 %

产量表现:20132014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31.7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6.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6.7公斤,比对照吉育72 增产7.6 %

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中上旬播种,条播行距55 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4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6000株,低肥力地块18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 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5千克或磷酸二胺3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南部、辽宁东部山区春播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第2209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北北部、辽宁中部、山西南部、甘肃东部、宁夏北部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品种名称:吉农44

申请者:吉林农业大学

育种者:吉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CN05-9/CN05-18

特征特性:高油型中晚熟春大豆品种,北方春播生育期平均122.5天,比对照吉育724.5天。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1.4厘米,主茎14.6节,有效分枝 0.8 个,底荚高度11.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1.6个,单株粒数115.1粒,单株粒重16.9克,百粒重15.9克。圆叶,白花,棕毛。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病级,中感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5.67%籽粒粗脂肪含量23.32%

产量表现:2013 2014 年参加国家北方中晚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24.0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2.5 %2015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4.5公斤,比对照吉育72增产 2.4 %

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3.74千克,条播行距65 厘米,株距10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 12000株,中等肥力地块 13000株,低肥力地块 14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千克或磷酸二铵13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吉林中南部、辽宁东部山区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阜豆15

申请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91-413 /阜豆9   

已有审定情况:201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豆2016003)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7天,比对照中黄136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9.8厘米,主茎16.6节,有效分枝2.0个,底荚高度18.3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0.4个,单株粒数99.2粒,单株粒重17.8克,百粒重18.2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近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浅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41.56%籽粒粗脂肪含量19.43%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11.23公斤,比对照增产8.02%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4.83公斤,比对照中黄13增产8.51%

栽培技术要点:⒈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58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5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8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⒊ 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10千克,或磷酸二胺10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尿素5千克,鼓粒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品种名称:圣豆5

申请者: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7792 /4*8480-2    

已有审定情况:2015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15027号)。

特征特性:普通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7天,比对照中黄136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3.3厘米,主茎15.2节,有效分枝1.6个,底荚高度16.4厘米,单株有效荚数44.6个,单株粒数91.6粒,单株粒重17.4克,百粒重18.9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强光,种脐黑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9.32%籽粒粗脂肪含量21.42%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4.25公斤,比对照增产6.54%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9.55公斤,比对照中黄13增产10.69%

栽培技术要点:⒈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50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4000株,低肥力地块15000株。⒊亩施腐熟有机肥3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尿素10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淮河以北和安徽淮河以北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品种名称:潍豆10         

申请者: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G20/潍豆6

已有审定情况:2015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15028号)

特征特性:高油型夏大豆品种,黄淮海夏播生育期平均106天,比对照邯豆5号晚1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2.9厘米,主茎13.2节,有效分枝2.5个,底荚高度13.0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2.2个,单株粒数106.1粒,单株粒重17.7克,百粒重17.3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泽,种脐黑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36.80%籽粒粗脂肪含量22.97%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大豆中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1.87公斤,比对照增产2.94% 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7.85公斤,比对照邯豆5号增产10.98%

栽培技术要点:⒈ 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2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4000株,低肥力地块16000株。⒊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或磷酸二胺15千克作基肥,初花期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施10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山东中部、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和东北部、山西南部等地区夏播种植。

品种名称:泉豆5

申请者: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泉系 253-1/泉系97A27-2

特征特性:高蛋白型大豆品种,热带亚热带春播生育期平均98天,与对照华春2熟期相当。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4.7厘米,主茎11.6节,有效分枝2.5个,底荚高度12.9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1.4个,单株粒数65.5粒,单株粒重12.0克,百粒重20.4克。椭圆叶,紫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5号株系,抗花叶病毒病18号株系,中抗炭疽病。籽粒粗蛋白含量46.85%籽粒粗脂肪含量18.20%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62.9公斤,比对照增产2.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7公斤,比对照华春2号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⒈ 一般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条播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或穴播,穴距30厘米,每穴保苗2-3株。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4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8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⒊ 高肥力地块不需要施肥,中等肥力地块亩施复合肥510千克,低肥力地块亩施尿素56千克、重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40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海南广东南部、广西部和中南部、福建东部、江西南部春播种植

品种名称:华夏10

申请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育种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华夏1/华春1

特征特性:普通型大豆品种,热带亚热带夏播生育期平均98天,比对照华夏9号晚熟4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9.5厘米,主茎13.5节,有效分枝3.3个,底荚高度15.4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0.0个,单株粒数87.6粒,单株粒重15.9克,百粒重18.8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浅黄色。接种鉴定,中感花叶病毒病15号株系和18号株系,籽粒粗蛋白含量43.17%籽粒粗脂肪含量17.74%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90.0公斤,比对照增产11.0%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1公斤,比对照华夏9号增产13.8%

栽培技术要点:⒈ 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播种,条播行距50厘米,株距10厘米或穴播,穴距30厘米,每穴保苗23株。⒉ 亩种植密度,高肥力地块1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8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⒊ 高肥力地块不需要施肥,中等肥力地块亩施复合肥510千克,低肥力地块亩施尿素56千克、重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40千克。

   初审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海南、广东南部、广西东北部和中南部、福建西部和东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夏播种植




网站地图  |  隐私与安全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江苏省高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40918号   公司网址:www.zkseed.com  总访问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