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江苏省农科院优良食味粳稻育种团队,作者:赵庆勇)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有重要影响,对食味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合理密植,使水稻群体结构处于合理的范围,能够充分利用光温肥水气等资源,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和群体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多数研究认为,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胶稠度呈增加趋势,米饭食味值、外观、黏度、平衡度呈上升趋势,而硬度呈下降的趋势。因此,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有利于改善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但栽插密度过低,会使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差,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米饭变硬,食味品质下降。栽插密度对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因品种类型不同而异。随栽插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递增、消减值递减、食味品质变优;中、小穗型品种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消减值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说明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淀粉RVA谱特征值对栽插密度响应较为复杂,且品种间差异较大。但总体来说,栽插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稻米的黏性,从而使稻米食味品质变差。因此,栽插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稻米食味品质的提高。另外,在同样栽插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食味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宽行窄株栽插方式优于宽窄行、宽窄行优于等行距栽插方式。
因此,适宜的栽插密度和宽行窄株方式有利于稻米食味品质的提高。适宜的栽插密度应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类型、种植方式等因素。一般来说,肥力中等偏上、大穗型品种宜稀植,肥力中等偏下、穗数型品种偏密植;低海拔地区偏稀植、高海拔地区偏密植;旱育秧偏稀植、湿润育秧偏密植;杂交稻偏稀植、常规稻偏密植。单位面积基本苗数确定后,插秧规格所造成的株行间光照、营养、通风、湿度等田间生态环境不同,对食味品质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
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品种特性、秧苗素质、土壤状况和栽培目标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栽插密度。一般采用行距25~30厘米,株距12~16厘米,保证每亩1.6万穴左右,每穴4~6个茎蘖苗,每亩8~9万基本茎蘖苗。可以通过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有效调整通风透光性,使群体能够有效利用光能,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和群体的协调发展,使水稻获得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食味品质。
|